主力,是由卡尔-阿道夫·霍利特将军指挥的、经过重建的第6集团军(这是一个新的番号,与在斯大林格勒被全歼的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并非同一支部队),配属了若干个装甲师和党卫军师的残部,总兵力约35万人。他们在突出部的外围,构筑了多道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准备在此与苏军决一死战。
而在他们对面,苏联最高统帅部,则集结了更为庞大的兵力。由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将军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和由费奥多尔·托尔布欣将军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这个突出部,形成了巨大的钳形包围态势。苏军的总兵力,达到了近70万人(注:早期投入兵力,后期增援后总数接近120万),拥有超过2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近2万门各型火炮。
苏军的战略意图,清晰而明确:拔掉这颗钉子,肃清克里米亚半岛北部的威胁,彻底摧毁德军的南翼防线,为春季解放整个乌克兰,扫清最后的障碍。
一场围绕着铁矿和锰矿的、严冬里的绞肉机之战,即将启动。
第一阶段.正面突击与“碰壁”(1月10日–1月20日)
1月10日,在一阵短暂而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乌克兰第4方面军,从突出部的正面,率先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
苏军的步兵集团,在刺骨的寒风中,向着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发起了冲击。然而,战斗从一开始,就进行得异常艰难。德军在这里,经营已久,他们精心布设了密集的、纵横交错的雷区,以及由地堡和堑壕组成的、相互支援的机枪火力网。
苏军的步兵,在开阔的、被白雪覆盖的平原上,成了德军机枪手和炮兵的绝佳靶子。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德军第6集团军,也展现出了顽强的防御韧性。他们依托坚固的纵深阵地,不断地发动小规模的反击。德军第17装甲师和第302步兵师的残部,像消防队一样,在防线上来回奔波,哪里有缺口,就立刻扑上去,用反击将苏军再打回去。
在进攻的第一周,苏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除了在几个次要地段,艰难地向前推进了10到15公里之外,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初期的失利,让前线的苏军指挥官——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德军如此坚固的防御,单纯的正面平推,是行不通的。在一场紧急召开的前线联席会议上,他们决定,必须改变战术,将“全面开花”,转为“重点突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