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数字化能解决的。"
运营主管老周却皱着眉:"我们的优势是人情味啊。上次上海来的李女士,因为母亲突然生病取消行程,我们不仅全额退款,还寄了箱莫干山的笋干过去。这种事AI做得到吗?"
争论声中,陈阳打开投影,放出他们民宿的后台数据:重复预订率从45%降到28%,客人平均停留时间缩短了1.2天,线上评价里"服务效率"的关键词出现频率下降了63%。"不是要抛弃人情味,"他指着数据说,"而是要用科技把我们的温度传递得更远、更精准。"
他想起考察时住过的一家京都民宿。客人用手机就能打开房间门,却在进门时收到管家手写的欢迎卡片;客房里有智能调光系统,露台却永远摆着新鲜的紫阳花。科技与人文,本可以像茶与水般和谐交融。
最终团队达成共识:分三步走——先上线智能化管理系统,再开发特色数字服务,最后搭建自己的会员生态。陈阳亲自带队去深圳考察科技公司,在科技园的玻璃幕墙间,他这个习惯了山间清风的创业者,第一次感受到数字时代的脉搏。
技术公司的演示让他大开眼界:智能门锁能记录客人的开门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数据分析系统能追踪客人在民宿的活动轨迹,发现他们最爱在竹林茶座停留;连王阿姨的青团配方,都能录入系统,根据预订量自动生成采购清单。
"这不是要取代谁,"技术总监笑着解释,"而是让王阿姨不用再半夜算明天要蒸多少笼青团,让老周能从琐碎的排班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设计新的体验活动。"
回程的高铁上,陈阳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手机震动,是女儿发来的视频,小姑娘举着平板兴奋地说:"爸爸你看,用这个APP扫绘本,就能看到恐龙活过来!"他忽然明白,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虚实交融的世界里,他们期待的旅行,本就该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三、阵痛与新生
改造工程比想象中更艰难。技术团队入驻那天,老周拿着厚厚一叠客房登记表,对着新系统的电子表单发呆。"这玩意儿能比我手写的清楚?"他嘟囔着,却在发现系统能自动提醒客人的生日时,悄悄竖起了大拇指。
王阿姨的厨房是重灾区。当智能冰箱提醒她"五花肉库存不足,需采购3.5公斤"时,她把平板电脑往旁边一推:"我用眼睛一看就知道缺啥!"直到有次客人要做清真餐,系统自动标注了食材禁忌,避免了一场尴尬,她才默默学会了查看食材清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