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下的旅途重构
陈阳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预订数据,眉头微微蹙起。玻璃映出他身后会议室里散落的文件,最新的季度报表摊在桌面上,传统旅行社业务的营收曲线像秋日的落叶般持续下滑。窗外,莫干山的晨雾正缓缓散去,他亲手打造的第一家民宿"云栖"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木色光泽,可这熟悉的景致此刻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阴霾。
一、警报响起
"陈总,这是刚整理好的市场分析。"助理小林推门进来,将一叠报告轻轻放在桌角,"在线旅游平台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60%,我们的散客预订量同比下降了37%。"
陈阳拿起报告,指尖划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五年前他从新能源二手车行业转战民宿时,从未想过旅游业会迎来如此剧烈的变革。那时他靠着一双脚丈量莫干山的每寸土地,用诚意打动老宅院的主人,带着团队一砖一瓦将破败的古屋改造成如今的网红民宿。可现在,客人的预订习惯变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了,连对旅行的期待也悄悄发生着质变。
"昨天接到三个退订电话,"小林的声音带着犹豫,"客人说某平台推出了AI定制行程,比我们的标准化套餐更灵活。还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用VR看房,说隔壁民宿已经上线了虚拟体验。"
陈阳走到茶室,亲手泡了壶龙井。茶香袅袅中,他想起上周去杭州参加的旅游峰会。台上,某平台CEO展示着他们的智能推荐系统,说能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预测旅行偏好;隔壁展位,一家科技公司演示着用AR眼镜游览西湖,扫码就能看到苏东坡当年在此写诗的场景。那些光怪陆离的技术名词,像潮水般拍打着他这个"传统经营者"的认知。
"云栖"的优势向来是管家式服务和在地文化体验。王阿姨的手工青团、老李师傅的竹编课、后山采笋的亲子活动,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曾是他们的骄傲。可现在,年轻客人更愿意对着手机APP点餐,用小程序预约活动,甚至宁愿和智能音箱聊天,也懒得跟管家多问一句。
"我们不能等了。"陈阳放下茶杯,茶渍在白瓷杯底晕开,像幅未完成的地图,"下午召集核心团队,开数字化转型会议。"
二、破局之路
会议室里,营销总监张敏把平板往桌上一放,屏幕上是某连锁酒店的虚拟管家界面。"您看,他们的AI能根据天气推荐行程,用大数据分析客人偏好调整早餐种类。我们的客人投诉最多的就是'活动安排不够灵活',这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