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序曲:景区开发的筹备之路
林深站在贵州黔东南的山坳里,手里攥着一张被风吹得发卷的地图。九月的阳光穿过层叠的树叶,在他脚边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溪流泛着碎银般的光泽,顺着青灰色的岩石蜿蜒而下。这里是他看中的那片自然景区,地图上标注的“待开发区域”像一块未被触碰的璞玉,藏在连绵的青山里。
“林总,这边的地质勘探报告出来了。”助理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爬坡后的喘息。他手里的文件夹沉甸甸的,装着刚从地质部门拿到的资料。林深转过身,目光掠过小陈额角的汗珠,落在文件夹上——那里面不仅有岩层数据,更藏着他商业版图里最冒险的一步棋。
资金迷宫:从银行柜台到谈判桌
“抵押物评估报告我们看过了,”城商行信贷部的张经理用指关节敲了敲桌面,玻璃茶几上的龙井冒着热气,“民宿连锁的现金流很稳定,但景区开发项目周期太长,风险评估这块……”他没说下去,指尖在贷款申请表上画了个圈。
林深坐姿笔直,西装袖口露出的手表指针指向下午三点。这是他第五次来这家银行,前四次都卡在“风险控制”这道坎上。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推到张经理面前:“这是我们和省旅游局的合作意向书,他们承诺将景区纳入全省旅游专线规划,明年年初就会启动宣传。”文件上盖着的红色印章在日光灯下格外清晰。
张经理拿起文件翻了两页,眉头渐渐舒展。林深趁机补充:“我们计划分三期开发,第一期只做基础路网和游客中心,投资额控制在预算的30%。如果运营数据达标,再启动后续工程。”他特意把“数据”两个字加重了语气——在银行眼里,可量化的风险远比宏大的蓝图更有说服力。
走出银行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猎头公司王总发来的消息:“战略投资人那边有回应了,今晚七点,黔灵山庄见。”林深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写字楼外的天空,云层正慢慢散开。
黔灵山庄的包厢里,红木圆桌旁坐着三位客人。为首的李董把玩着茶杯,听完林深的项目介绍,忽然问:“你觉得这片山,最值钱的是什么?”
“原生态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林深答得干脆。他早做过功课,这位靠矿业发家的企业家近年一直在寻找绿色转型项目。
“不对。”李董放下茶杯,指节在桌面上轻轻叩击,“是‘不可复制性’。”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远处的山峦,“莫干山的民宿能复制,三亚的海景房能复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