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片山的溪流、古树、吊脚楼……复制不了。”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鹰,“我投三千万,但要占股25%,并且派财务总监参与项目监管。”
林深的手指在膝盖上蜷了蜷。这个条件比预期的苛刻,但他瞥见李董身后两位副手交换的眼神——那是志在必得的神色。他忽然笑了:“20%股份,财务监管可以接受,但重大决策必须由项目方主导。”他顿了顿,补充道,“李董应该清楚,景区不是矿产,得顺着自然的性子来。”
酒瓶被启开的瞬间,清脆的响声里,林深知道,最棘手的资金难题终于有了眉目。
政策拼图:公章背后的乡音
镇政府会议室的长桌上,摊着一叠厚厚的文件。分管旅游的王副镇长推了推眼镜,指着其中一页说:“林地征用手续卡在林业部门,他们担心砍伐面积超标。”他话音刚落,环保站的刘站长立刻接话:“溪流改道方案也得重新评估,下游有三个村寨的饮水源。”
林深面前的笔记本上已经画了张思维导图,每个部门的审批节点都用红笔标了出来。他从背包里拿出一卷图纸,在桌上铺开:“我们调整了规划,原定的观光车道改成架空栈道,这样能减少70%的林地占用。”他用手指沿着图纸上的虚线划过,“溪流这边,我们不做改道,而是建生态堤坝,既能保持原有水系,又能形成叠水景观。”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蝉鸣断断续续。王副镇长忽然笑了:“你倒是把我们的顾虑都琢磨透了。”他拿起图纸凑到灯光下,“上周去县里开会,刚好提到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政策,你们这个项目要是能按这个方案落地,说不定能争取到专项补贴。”
离开镇政府时,暮色已经漫过石板路。林深沿着河边走,看见几位穿蓝布衫的老人在捣衣,木槌敲打石板的声音在水面上荡开涟漪。他想起考察时住过的吊脚楼,主人家端来的酸汤鱼冒着热气,火塘边的腊肉挂得像一串串红灯笼——这些画面忽然让他明白,和政府打交道的诀窍,不在于文件写得多漂亮,而在于能否让当地人相信,你要建的景区,是他们家园的一部分。
一周后,当林深拿着盖满红章的审批文件走出县政府大楼时,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之前认识的苗寨老支书发来的:“后生,我让村里的木匠帮你看看游客中心的木构方案?他们爷爷辈就会造鼓楼。”林深站在台阶上笑了,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青山深处的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才棋盘: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