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离开红土达坂、踏上通往噶尔县的南线公路时,西藏的风不再是轻柔的拂面者,它变得低沉而苍凉,仿佛每一阵风都夹杂着旧王朝的马蹄声与古城墙上掉落的青石尘土。眼前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地图上只是西藏阿里地区一个遥远的点,但在现实里,它是大地的褶皱,是文明与自然对话千年的场所。
噶尔县——一个听起来陌生却极具分量的名字,是我此行抵达的下一站。
进入县境,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现代化的市镇,而是扎不让河畔那座沉默的废墟——它并无围墙,却拥有天然屏障;它没有高楼,却盛载岁月重量。那便是古格王朝遗址的一部分,藏在高原的背风处,仿佛生怕惊扰了历史本身。
我将车停在一片干涸的河谷旁,独自走向那些土黄色的残墙断柱。在这片遗址中行走,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时光的背脊上。数百年前,曾有王族在此定都,也曾有宗教激烈碰撞、文化火焰燃烧的时刻,而今,一切只剩断砖与风。
一位本地向导告诉我:“古格王朝有光辉的佛教艺术,但也有最后一位王被活埋于塔中的悲剧。”他的语气平淡,却让我不寒而栗。大地的记忆,藏得最深的,往往最动人。
我默默记下这句向导的话——“不管王座多高,风最终都会吹平。”
我蹲下身,在一段残垣前拂去尘土,触摸那块刻有莲花浮雕的砖石。斑驳线条在指尖颤动,仿佛仍在讲述千年前的礼佛仪式与王朝礼节。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一座辉煌殿宇在落日中渐被黄沙吞没的景象,耳边是呼啸的风,也是历史远去的回音。
穿过县城中心后,我前往一个边防哨所采访。这里驻扎着一支长期驻守的高原边防部队。负责接待我的是一位名叫索南的年轻军官,他眼神干净,皮肤被高原日晒风霜染成古铜色。
在小屋里,他给我倒上一杯暖水,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这里高,风大,路少,人稀。但国家的线,不能退。”
我问他:“每天面对这样的孤独和艰苦,你怎么坚持?”
他笑了笑,从墙上取下一张照片递给我,是他和他母亲在老家牵手的合影。他说:“她送我上来时说,‘孩子,你站在哪里,中国就到哪里。’”
这句话击中了我。
随后,我被他带到了一处不远的“喇嘛墙”——一面由退役军人和本地信众共同绘制的彩绘墙,上面画着一尊尊佛像和金刚神,将喇嘛的信仰与战士的守护精神并肩铭刻。
“信仰和责任,”索南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