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粥香漫九州,医道融诗魂
第五回 归舟偶遇湿热症,黄芪配伍显神通
北归的船行至赣江,正是黄梅时节,连日阴雨,舱内湿潮如浸水中。同船有个年轻书生,忽然上吐下泻,面色蜡黄,郎中诊断为“湿热霍乱”,开了黄连汤,服后却愈发虚弱。苏轼见他脉濡细无力,舌体胖大带齿痕,叹道:“此非纯热,是湿遏阳气,如梅雨季的衣物,既发霉又怕晒——单用苦寒药,如泼冷水浇湿柴,反伤脾胃。”
他让船家取来船上备用的黄芪、茯苓、白术,对书生道:“黄芪补气如升阳,茯苓渗湿如疏渠,白术健脾如筑堤,三药相伍,如晴天晒谷,既能去湿又不伤正。”遂煮成药汤,又取粳米煮粥,让书生先饮汤再食粥。次日,书生腹泻便止,能扶着船舷走动了,惊叹:“苏大人这方子,比黄连汤温和却有效!”
苏轼解释:“湿邪如泥潭,猛药如跳进去踩,只会陷得更深;黄芪如垫脚石,茯苓、白术如清淤铲,一步一步才能走出泥潭。”他望着舱外连绵的雨,想起惠州的回南天,补充道:“南方多湿,北方多寒,用黄芪需看地域——南方加茯苓防滞,北方加生姜散寒,这便是‘因地制宜’的道理。”
船到江州,当地知府听闻苏轼在此,特来请教治府中幼儿“疳积”之法。苏轼教他用黄芪三钱、鸡内金一钱煮水,入小米煮粥,说:“黄芪补脾气,鸡内金消积滞,小米养脾胃,如给瘦弱的禾苗既施肥又除草,自然能长壮实。”知府依言而行,半月后幼儿果然面色红润,自此江州民间便有了“黄芪小米粥,孩儿长得溜”的谚语。
第六回 五行相生粥中藏,四季调摄有玄机
秋日的徐州,黄菊漫山遍野。苏轼暂居云龙山,见山寺老僧常咳,痰清稀如泡沫,诊脉后知是“肺气虚寒”。他便在黄芪粥里加了杏仁、干姜,笑道:“黄芪补肺气属金,杏仁降肺气属金,干姜温肺寒属火——火能暖金,金能生水(痰饮自化),此乃五行相生之妙。”
老僧服粥月余,咳嗽渐止,问:“苏学士,这粥为何秋冬吃更见效?”苏轼指着山中秋叶:“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秋日肺金当令,黄芪入肺补气,正合‘秋收养藏’之道。若春日吃,可加薄荷疏肝;夏日吃,可加莲子清心;冬日吃,可加枸杞补肾,随四季换配料,如农人种田看节气。”
他在寺中住了月余,将四季黄芪粥的配方写在寺中石碑上:
- 春:黄芪+薄荷+粳米(疏肝补气)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