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问他秘诀,他指着山间随处可见的黄芪草:“我靠的不是力气,是元气。这黄芪粥,补的就是元气,如大地有了根基,方能承载万物。”说着,他摘下一片黄芪叶,放在口中嚼了嚼,清苦之后,是绵长的回甘。
上卷终
下卷:粥香弥漫岭南月,医道流传万古春
第五回 乡邻求方传善法,因地制宜化顽疾
苏轼康复的消息很快传遍惠州。一日,有个农妇抱着孩子来求医,说孩子自小体弱,总爱出汗,稍一着凉就咳嗽。苏轼见那孩子面黄肌瘦,额上渗着虚汗,便想起《小儿药证直诀》里“小儿虚汗,多因气虚”的说法。
他对农妇说:“我这黄芪粥,或许能帮孩子。但孩子脾胃弱,黄芪不能多,只用三钱,再加些山药、莲子,煮粥时少放些糖。”又叮嘱:“每日辰时喂,此时胃经当令,如春日播种,最易生根。”农妇半信半疑地去了,半月后再来,孩子果然胖了些,虚汗也少了。
消息传开,来求方的人越来越多。有个老木匠患风湿多年,关节肿痛,苏轼便教他用黄芪、防风、桂枝煮水熏洗,说:“黄芪补气,防风驱风,桂枝温通,三药合力,如暖阳融雪,能化关节里的寒湿。”老木匠试了月余,竟能重新拿起斧头。
苏轼发现,岭南湿热,用黄芪时需配伍些清热利湿的药材——如给痰湿重者加茯苓,给血热者加生地。他在札记中写道:“医无定法,如治水——北方水寒,需温阳;南方水热,需利湿。黄芪虽好,也需因地制宜。”
有药铺掌柜想把黄芪粥的方子刻在木板上,挂在铺前。苏轼笑道:“不必刻。百姓口耳相传,比木板更能传之久远。”他让朝云把方子写在纸上,分发给求方的人,纸上除了方子,还有一行小字:“粥要自己煮,药要自己采,心要自己静——病好,全在自己。”
第六回 阴阳调和藏至理,五行相生有玄机
夏至前后,惠州多雨,空气湿闷。苏轼偶感胸闷,便在黄芪粥里加了些陈皮。朝云不解:“先生病已大好,为何还要加药?”苏轼解释:“夏至一阴生,湿气重,易困脾。黄芪补气,陈皮理气,气行则湿化,如风吹云散,天空自明。”
他指着案上的药材,给朝云讲五行之道:“黄芪色黄,入脾土;粳米色白,入肺金;土生金,故二药相伍,能补肺气之虚。我之前消渴,多饮多尿,是肺不布津,脾不化水——肺如华盖,脾如中流砥柱,柱稳则盖安,水液自能正常运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