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 起搏信号: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 起源:胃体中部的 Cajal 间质细胞(ICC,胃肠道起搏细胞)产生频率稳定的慢波电位(3次/分钟,胃窦部可升至4~5次/分钟),决定蠕动的节律。
- 传导:慢波沿胃壁平滑肌细胞间隙(通过缝隙连接)向幽门方向传导,触发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超过阈值时),进而激活肌细胞收缩。
2. 胃壁肌肉层协同作用
- 三层结构:
- 外层纵行肌:收缩时缩短胃长轴,协助食糜向幽门移动。
- 中层环行肌:蠕动的主要动力层,收缩时狭窄胃腔,挤压食糜(幽门部环行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厚约0.5~1cm)。
-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于胃底、胃体):不规则收缩,增强研磨和混合效果。
- 收缩顺序:纵行肌先收缩,环行肌随后收缩,形成“推进式”蠕动波。
二、蠕动波的具体过程(进食后状态)
1. 起始与传播
- 起点:胃体中部(胃大弯侧更明显),每次蠕动波需约1分钟到达幽门。
- 速度与幅度:
- 初段(胃体→胃窦):波幅较小(约10mmHg),主要推动食糜缓慢向幽门移动。
- 末段(胃窦部):波幅显着增大(可达100mmHg),形成强力收缩(“幽门泵”作用)。
2. 食糜处理的双向作用
- 正向推进:
- 当蠕动波到达幽门时,幽门括约肌短暂松弛(约0.5秒),允许1~3ml液态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 反向研磨:
- 固体颗粒(直径>2mm)因幽门括约肌阻力较大,被胃窦收缩反向推回胃体(“胃窦-胃体反流”),与新进入的食物混合后再次研磨(该过程重复直至颗粒足够小)。
3. 胃容积变化的影响
- 空腹时胃黏膜皱襞(胃小区)明显,蠕动波仅引起轻微收缩;
- 进食后胃扩张,皱襞展平,环行肌拉伸使收缩力增强,研磨效率提高。
三、空腹状态下的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1. MMC的四个时相(每90~120分钟循环一次)
- I相(静息期,40~60分钟):仅有慢波电位,无收缩,胃内残留液体缓慢向幽门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