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I相(不规则收缩期,30~40分钟):出现不规律蠕动波,清除黏液和小颗粒残渣。
- III相(强烈收缩期,5~10分钟):
- 胃窦部爆发高频蠕动(10~15次/分钟),幽门括约肌持续开放,强力排出残留固体(如未消化的纤维、药片碎片),防止细菌过度繁殖(“胃肠清道夫”功能)。
- IV相(过渡期,5分钟):从III相恢复至I相的短暂阶段。
2. 生理意义
- 维持胃在空腹时的清洁,避免食糜滞留引发感染或发酵。
四、神经-体液调节对蠕动的调控
1. 神经调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兴奋性调节:
- 迷走神经(副交感):通过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增强慢波频率和收缩幅度(进食时“头期”刺激启动蠕动)。
- 局部神经丛(肌间神经丛):食糜扩张胃壁激活机械感受器,通过壁内反射(无需中枢参与)直接增强蠕动。
- 抑制性调节:
- 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蠕动(应激状态下胃排空延迟的原因之一)。
2. 体液调节
- 促进蠕动的激素:
- 胃泌素(胃窦G细胞分泌):增强胃体收缩,延缓幽门括约肌松弛,延长研磨时间。
- 胃动素(小肠上段分泌):在MMC III相时达峰值,触发强烈蠕动。
- 抑制蠕动的因素:
-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CCK):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高酸、脂肪刺激小肠释放这些激素,抑制胃窦收缩,减缓排空(防止小肠负担过重)。
五、蠕动异常的生理影响
1. 蠕动过弱
- 导致胃排空延迟(如糖尿病胃轻瘫),表现为腹胀、早饱,食糜滞留可能引发细菌过度生长。
2. 蠕动过强
- 幽门括约肌痉挛(如应激状态),导致胃内压升高,可能诱发呕吐或反流(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3. 节律紊乱
- 慢波频率异常(如>5次/分钟的过速节律)可引起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结:胃蠕动的核心特征
1. 节律性与方向性:由Cajal细胞起搏,固定向幽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