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以舆论为刃,在时代浪潮中劈开新航道;化文字为舟,载着革新之策驶向四海八荒。”
“政令借文章之势,如浩荡春风穿堂入户,哪怕边陲万里,亦能政令如流,民心归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完全不必生硬说教,治国方略已润物无声,这一纸文书,胜过百座传驿啊……”
施宗义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想象着明国疆域之内那一千多个新建成的印刷厂。
活字印刷术样板碰撞的叮当之声,正在点点滴滴的汇聚成改变时代的磅礴乐章。
这场以文字为刃、以纸张为甲的无声革命,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大明日报》正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明国疆域之内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成为了施宗义应对“小冰川”,将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推行新变革,发布新政令。
以及凝聚民心的重要工具。
……
番薯、土豆和玉米等作物原产于美洲,距离明国非常遥远。
六十多年以前,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没有带回番薯、玉米和土豆。
郑和的船队虽然已经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但并未抵达美洲。
他们船队航行的路线之中,与美洲最近的距离差不多还有五千公里左右。
而荞麦就好办得多了,因为神州大地亦是荞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在明国疆域之内的一些地区如: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皆有种植。
明国朝堂可以安排人员直接在这些地方寻找荞麦种苗、改良品质、扩大种植规模。
不过,为了保证种苗的数量和质量,也可考虑从周边有种植荞麦的国家和地区引进一部分。
……
弘治十年暮春。
文华殿烛火摇曳,一张长约丈二、宽近八尺的崭新世界舆图铺满了整个龙案。
厚重的宣纸泛着新墨特有的乌润光泽,边缘以金线勾勒海浪纹。
整张舆图展开后非常宽阔,几乎占据了整个龙案。
弘治皇帝需微微前倾才能看清美洲大陆南端标注的火地岛南端岬角细节。
舆图上面,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轮廓清晰,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经纬度与港口符号。
——这是施宗义耗时耗力,在郑和下西洋古图基础上,结合现代地理知识修正完善的成果。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