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里,有家国芯的下游客户。”
陈默的瞳孔微微收缩。他记得那个吹风会,住建部官员提到“十四五”期间计划筹建200万套保障房,配套的智能建造设备采购预算预计超过300亿。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调出国芯科技2023年年报,在“客户名单”里找到“中筑智能装备”——正是纪要里列名的保障房供应链核心企业。
“不是单纯的估值套利。”周远山抽出马克笔,在白板上画起链条:保障房政策→智能建造设备需求→工业控制芯片订单→国芯科技业绩增长。每个箭头都被加粗,最后指向“北交所定价滞后”的圆圈,“主板已经在炒建材股,但北交所的芯片标的还在地板上。”
老张的耳机突然发出蜂鸣,他盯着风控界面皱眉:“中芯集成的融券余量只剩15万股,主板融券成本升到8.5%。跨市场对冲的话,保证金比例需要提到120%。”
“先建观察仓。”陈默看了眼时钟,九点四十五分,距离开盘还有十五分钟。他调出交易策略界面,手指悬在“跨市场套利”按钮上方,突然想起2021年那个暴雨夜——当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套利,忽略T+2交收规则,导致保证金断裂,最后被券商强行平仓,账户缩水40%。后背的冷汗渗出来,他转头问老张:“北交所的交收规则是T+1,对吧?”
“没错,融券那边是T+3。”老张调出清算日历,“所以头寸期限错配的风险必须计入,建议对冲比例控制在1:0.5以内。”
周远山突然按住陈默的肩膀,镜片后的目光带着警示:“还记得贝特瑞的案例吗?2022年跨板套利,靠的是转板预期拉动估值修复。现在国芯没有转板动作,但政策传导链更直接——保障房订单是肉眼可见的业绩催化剂。”
十点整,中芯集成突然拉升,5%的涨幅带动科创板芯片指数上扬。陈默的手指果断按下确认键,交易界面弹出两笔委托:买入8万股国芯科技,融券卖出4万股中芯集成。老张的风控系统立即报警,贝塔值0.92的红色提示闪烁:“超过安全阈值0.8,建议减仓10%。”
“调整到6万股和3万股。”陈默咬了咬嘴唇,心跳有些加快。他看着持仓成本线,国芯的买入均价8.2元,中芯的融券卖出价22.5元,理论套利空间在估值差收敛到40%时触发盈利。但贝塔值的警示像根刺,提醒着跨市场波动的关联性——2020年那次ETF套利,就是因为贝塔偏离导致对冲失效,最后倒亏3个点。
这章没有结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