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两种文明智慧的交汇点。”她突然明白龙形支架为何设计成三爪,分别对应勾、股、弦三个顶点,爪尖的璇玑玉正好组成完整的直角。
量子探测器捕捉到段隐藏信息,刻在龙鳞的缝隙里:“1421里=3×473.67里,4×355.25里,5×284.2里”。陈默换算后发现,这三个数值正是哈雷彗星的近日点、远日点与太阳的距离,“他把航海里程拆解成了星图参数,就像把船的航线刻进星的轨迹,让大海与星空共用一把尺子。”
南京地陷区的共振信号开始减弱,两地的距离稳定在1422里。陈默的电子屏显示,地陷区的能量正在按3:4:5的比例重新分配,3份导入地心,4份转化为地热能,5份补充进量子护盾,形成完美的能量三角。“这才是共振的真正用途。”他看着屏幕上的平衡公式,“不是制造破坏,是让能量各归其位,就像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少了哪条都构不成稳定。”
浑天仪的蓝光渐渐融入石壁,龙形支架的鳞片开始变得透明,露出里面的希伯来字母“??????”(Mathekh,测量)。林夏想起哈雷的批注:“当勾股遇见星轨,当船锚遇见星锚,丈量的就不再是距离,是永恒的平衡。”她将最后一组参数存入全球数据库时,屏幕上自动生成标题:“1421里的数学共鸣”。
离开地窖时,陈默的探测器还在轻轻嗡鸣。林夏回头望了眼悬浮的浑天仪,它的龙形支架在暮色中像个巨大的直角符号,仿佛在说:有些真理永远不会过时,就像勾股定理适用于航海也适用于星图,适用于1421年也适用于2099年。人类要做的,只是读懂这些穿越时空的数学语言,在距离与角度的永恒博弈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稳定直角。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地窖石壁突然渗出细密的红点,像被唤醒的朱砂顺着石缝流淌,在地面交织成幅完整的《郑和航海图》——“过洋牵星图”的轮廓在蓝光中渐渐清晰,图中的“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被特别标注,红点周围的牵星数据“北极星四指,钩星五指”在量子探测器下泛着微光。
林夏蹲下身,指尖划过忽鲁谟斯的经纬度:北纬26°22',东经57°03'。当她将这组坐标输入量子转换公式,屏幕上跳出组数字:6.18特斯拉,正好是南京地陷区量子护盾曲率的修正值——比激进派篡改的11.2低了近一半,却与牛顿六芒星阵的能量阈值完美匹配。
“牵星数据是密码本。”陈默放大图中“古里国”的标记,那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9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