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六指”换算成量子参数是9单位,正是太阳黑子极小期的护盾能耗,“四指对应6.18,六指对应9,这些古代航海的星高测量,其实是能量参数的伪装,就像用星星的高度给密码编了个星空版的密码本。”
林夏将6.18特斯拉的修正值输入浑天仪,龙形支架突然发出龙吟般的嗡鸣,三爪同时亮起红光。璇玑玉碎片投射的星图在石壁上展开,欧洲的哈雷彗星拖着淡金彗尾,中国的北斗七星悬在紫微垣旁,两者的轨道在虚拟夜空中形成个巨大的等边三角形,顶点分别是忽鲁谟斯、南京、剑桥——这是1421年郑和船队航线与1712年哈雷观测轨迹的交点,像两个跨越时空的航海者终于在星辰间相遇。
地窖的石墙开始震颤,藏在缝里的璇玑玉碎片纷纷弹出,自动嵌入星图的空缺处。陈默数出碎片总数是24块,正好对应《郑和航海图》的24条航线,每条航线的终点都与哈雷记录的恒星位置重合。“忽鲁谟斯是关键顶点。”他调出当地的现代卫星图,霍尔木兹海峡的海底磁场异常区,形状正是个微型六芒星,“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现代量子网络的交汇点,能量从这里出发,既能沿航线到南京,也能顺星轨到剑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星图中的彗星与北斗突然同步旋转,形成道能量漩涡。林夏的便携仪显示,南京地陷区的护盾曲率正在按6.18特斯拉自动修正,地陷边缘的土壤开始向上隆起,像被只无形的手托住。“看漩涡中心的星。”她指着紫微垣的“帝星”(小熊座β),这颗星在中西星图里都代表“中枢”,“两种星图的中枢星重叠了,这是平衡的关键——就像两个齿轮,只有轴心对齐才能顺畅转动。”
当最后块璇玑玉碎片嵌入星图,石壁上的朱砂色液体开始退去,只在地面留下个等边三角形的刻痕。浑天仪的嗡鸣渐渐平息,投射的星图里,哈雷彗星的彗尾与北斗七星的斗柄连成线,组成个完整的能量环,将南京、剑桥、忽鲁谟斯圈在其中,像给三个点系了条看不见的绳。
陈默的电子屏收到南京传来的全息影像:地陷区的中心长出片新绿,那是被能量滋养的草籽。他突然注意到浑天仪龙形支架的眼睛,是两颗极小的璇玑玉,分别刻着“星”与“海”,此刻正同时反射着石壁的微光。
离开地窖时,林夏回头望了眼那道等边三角形刻痕。晨光从地窖的气窗漏进来,将刻痕的影子拉得很长,像道跨越时空的桥。她知道,当欧洲的彗星遇见中国的北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0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