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符号上,那些像墨迹晕染的标记,在“针路”密码的对照下突然显形:横画代表“子”(北),竖画代表“午”(南),斜画代表“壬丙”(北偏东/南偏西)。组合起来的方位指向——南偏西142.1度,正是郑和宝船龙骨的倾斜角度,当年的造船工匠发现,这个角度能让船只在风暴中既不倾覆也不偏离航线,像种天然的平衡术。
南京地陷区的量子纠缠信号突然增强,陈默的监测屏上,两地的磁场曲线再次重叠,像两条急于拥抱的蛇。“他们在强行延长纠缠距离!”他将公里的安全阈值输入反制系统,屏幕立刻弹出警告:南京地陷区的能量正在压缩空间距离,试图突破阈值,“就像把橡皮筋拉过弹性极限,最后只会崩断,还会伤到人。”
林夏将“退缠角142.1度”输入青铜权杖的导航系统,杖头的石榴石投射出条虚拟航线,从剑桥出发,经142.1度角偏转,最终在南京地陷区外10公里处终止。“这是郑和的‘避礁航线’。”她放大航线中的拐点,每个拐点的角度都是142.1度的约数,“宝船遇到暗礁时,会按这个角度转向,既避开危险,又不偏离大方向——用在解缠上,就是让纠缠态在安全距离内自然消退,而不是暴力切断。”
高倍扫描仪突然捕捉到彗尾光带里的小字:“1421更=公里”,这是哈雷用拉丁文写的换算公式,旁边画着艘宝船正在绕开暗礁,船帆的角度正是142.1度。“他把郑和的航海经验转化成了物理参数。”林夏的声音带着惊叹,“就像用‘更数’丈量大海,用龙骨角度计算力的平衡,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三百年前就预见了量子纠缠的特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南京地陷区的纠缠信号开始出现波动,陈默发现是“退缠角”在起作用——按142.1度调整的量子护盾,正在像宝船绕礁般缓缓偏离纠缠中心。监测屏上的两条磁场曲线开始出现夹角,角度以每分钟0.1度的速度增大,像把正在缓缓张开的剪刀。
女人的合金箱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她虹膜里的蓝光迅速黯淡。“公里……原来这才是郑和的‘万里安全线’。”她的骨传导声音带着解脱,“我们以为突破阈值能获得更强的武器,却不知道纠缠的本质是适可而止,就像宝船永远不会驶离补给线太远。”
当剑桥与南京的距离超过公里的瞬间,量子纠缠态彻底崩溃,库房的金属架停止震颤,南京地陷区的璇玑玉不再旋转。林夏将“退缠角142.1度”存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