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一系列举动,如同一场新风,吹进了保守的克里姆林宫和苏联社会。他试图通过这些行动向民众展示改革的决心,打破旧有的体制和观念。然而,他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道路将会充满荆棘和挑战,旧体制的惯性就像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将会给他的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
二、公开性的潘多拉魔盒:从档案室到街头
1987年2月,对于苏联的历史研究和社会舆论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刻。莫斯科档案馆那厚重的铁门轰然洞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历史学家尤里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从档案馆的深处抱出了1937年的审判记录。当他打开那布满灰尘的文件时,灰尘呛得他咳嗽不止。泛黄的纸页上,布哈林的绝笔信赫然在目,信中写道:“同志们,你们将来读这些文字时,我已不在人世……”
《星火》杂志决定连载这些档案,这一决定在苏联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编辑部的电话被抗议者打爆,他们愤怒地喊道:“为什么要玷污我们的历史!”在苏联长期的宣传教育下,人们对于历史有着一种既定的认知,而这些档案的公开无疑打破了这种认知,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
公开性(glasnost)这一理念,就像核裂变般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档案的公开,还迅速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列宁格勒,工人们用油印机复印《古拉格群岛》,这本书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写,揭露了苏联劳改营的黑暗历史。在基辅,大学生们在广场上朗诵曼德尔施塔姆的禁诗,这些诗歌表达了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而最震撼的莫过于电视台直播“斯大林罪行听证会”。当幸存者撩起衣服展示劳改营烙铁印时,那触目惊心的伤痕让观众们感到无比震惊。与此同时,导播间接到了二十通老党员的威胁电话,他们愤怒地喊道:“立刻切断,否则你们就是人民公敌!”这些老党员们对过去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忠诚,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对历史的揭露和批判。
戈尔巴乔夫在日记中无奈地写道:“我们打开了装满幽灵的地下室,却不知道如何超度它们。”公开性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苏联社会更加透明和民主,让人们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然而,这一政策却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思想的混乱。人们开始对苏联的历史和现实产生质疑,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开始激烈碰撞,苏联社会仿佛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