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红色飓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八章 红星的陨落:戈尔巴乔夫与新思维的破产(1985 - 1991)
第一节 改革与新思维: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一、克里姆林宫的新风:带着胎记的革命者
1985年3月11日,对于苏联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克里姆林宫那庄严肃穆的大厅里,举行着一场决定国家未来走向的重要会议——政治局会议。聚光灯聚焦在讲台上,一位新的领导人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就是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额头上那块独特的胎记,在明亮的聚光灯下泛着淡淡的红光,仿佛是命运赋予他的特殊标记。他神情庄重地举起手中的政治局会议记录本,准备宣誓就职。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纸页间突然飘落出一张字条,上面赫然写着“改革或死亡”。这张不知何人塞进的纸条,如同一个神秘的预言,瞬间打破了会场原本的安静,也成了他此后五十年政治生涯中如影随形的魔咒。
这位年仅54岁的总书记,充满了朝气与改革的热情。他身着一套意大利剪裁的西装,这种时尚的着装在保守的克里姆林宫环境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列宁墓,这里一直是苏联的神圣象征,承载着无数苏联人民的信仰和记忆。然而,戈尔巴乔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突然命令撤走常年驻守在列宁墓前的卫兵。他大声说道:“让人民看看,领袖不是吸血鬼!”围观的群众被这突如其来的命令惊得错愕不已,他们从未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随后,戈尔巴乔夫快步走向阿尔巴特大街的面包店。这条大街是莫斯科最着名的街道之一,充满了生活气息。当他走进面包店时,看到货架上的黑面包爬满了霉斑,这一幕让他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面包店经理满头大汗,紧张地解释道:“我们严格按照计划生产……”然而,戈尔巴乔夫没有耐心听他的解释,他愤怒地抓起面包捏成碎渣,大声质问道:“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质量?”这一场景被摄影师敏锐地捕捉下来,次日《真理报》头版标题竟是:《总书记同志亲自指导面包改良》。这个标题看似是对戈尔巴乔夫行动的肯定,但实际上却反映出旧体制的惯性比他想象的更加顽固。在苏联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而这种情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戈尔巴乔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