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战略:踩油门冲向悬崖
“让我们用资本主义的效率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在1986年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挥舞着《加速战略》文件,充满激情地向代表们阐述着他的改革理念。他希望通过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的管理和生产方式,提高苏联的经济效率,同时保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莫斯科汽车厂率先成为试点单位。工人们扔掉了曾经象征着集体主义和荣誉的红旗竞赛榜,开始改用计件工资制度。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多劳多得。然而,实际效果却与预期大相径庭。由于计件工资制度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工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纷纷选择组装利润高的部件,而没人愿意组装利润低的螺丝钉。结果导致次品率飙升300%,汽车的质量大幅下降。
商店里的荒诞剧更令人窒息。在列宁格勒,主妇玛丽亚为了买一卷卫生纸,凌晨三点就开始排队。她好不容易领到了135号,但当她排到货架前时,却发现货架早被售货员亲属搬空。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工程师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用集成电路板去换香肠,因为他们的工资根本买不到一周的食物。最讽刺的是格鲁吉亚的葡萄园,酿酒师们把优质葡萄酒走私到黑市,而国营商店里只卖酒精兑色的“革命红酒”。喝过这种酒的人形容它像“锈水管里流出的血”,难以下咽。
到了1988年,苏联的经济形势已经严重恶化。外债突破500亿美元,国家财政陷入了困境。为了偿还债务,财政部偷偷出售黄金储备。当运金列车驶向瑞士时,车长在国境线前痛哭流涕,他悲愤地说道:“我们成了国家败家子的帮凶!”加速战略原本是为了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措施的盲目性和缺乏系统性,反而让苏联经济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这就像是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没有看清前方道路的情况下,一味地踩油门,最终只能冲向悬崖。
四、两个世界的撕裂:讲真话的人与挨饿的胃
1989年的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了苏联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次会议上,着名的物理学家、人权活动家萨哈罗夫抢过话筒,大声疾呼:“苏联必须取消宪法第六条(党领导地位)!”这一言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会场引起了轩然大波。电视直播信号突然中断,但此时全苏已有8000万台电视机录下了这个画面。
在克里姆林宫的厨房里,厨师们边切洋葱边争论着萨哈罗夫的言论。有人说:“萨哈罗夫说得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