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沿着西伯利亚铁路秘密传递。这种看似荒诞的传递方式,却反映了当时苏联社会的严峻现实。在那个没有自由表达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这种隐蔽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
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很快就得知了这件事。他在报告上批示:“建议让萨哈罗夫同志回归科学。”这看似温和的批示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压力。三天后,萨哈罗夫被永久禁止踏入核试验场,他的家门口多了个卖热狗的摊位。摊主胸前挂着“劳动模范”奖章,却总对着萨哈罗夫家的窗帘拍照。这无疑是克格勃对他的监视,萨哈罗夫从此失去了在科学领域继续工作的自由,但他的思想却如同星星之火,开始在苏联的大地上蔓延。
二、影子战争:克格勃与打字机的对决
20世纪70年代的莫斯科,每一台打字机都成为了战场。在苏联,根据《苏联刑法》第190条,私自持有打字机需向克格勃报备键盘磨损痕迹。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非法出版物的传播,但却无法阻挡那些追求自由思想的人们。
在阁楼与地下室,数千台“幽灵打字机”在秘密运作着。其中,最着名的当属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的诞生。这部作品以其真实而又残酷的描写,揭露了苏联劳改营的黑暗现实。为了躲避克格勃的追查,人们想出了各种巧妙的办法来传播手稿。女教师将手稿缝进婚纱裙撑,火车司机把章节藏在煤堆里,神父在弥撒时分发印有书页的圣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成为了自由思想传播的桥梁。
克格勃为了打击非法出版物,发明了人类史上最荒诞的追查技术。他们发现,每个打字机字符的细微刮痕都像指纹般独一无二。当《群岛》片段出现在列宁格勒大学厕所隔板时,特工们带着显微镜冲进印刷厂,对比了七千台打字机的字母“Ж”。最终,他们锁定了罪犯竟是一台1932年产的“雷明顿”打字机。这台打字机的主人在被捕时大笑:“这台机器参加过卫国战争,它比你们更懂什么是自由!”这句话充满了讽刺和无奈,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镇压与反抗在灰色地带不断角力。诗人布罗茨基被控“社会寄生虫罪”流放北极,但他在劳改营中依然坚持写作,写出了《黑马》这样的优秀作品。物理学家奥尔洛夫在监狱用牙膏书写相对论公式,他的行为体现了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无法磨灭。最富黑色幽默的是,克格勃为了监控萨哈罗夫,不得不派特工攻读量子物理博士学位。结果其中一人竟在监视报告中夹带了自己的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