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论文,这无疑是对克格勃的一种讽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古拉格之声:地下的火种
1973年12月28日,巴黎的寒风卷起了《古拉格群岛》法文版封面。索尔仁尼琴站在记者面前,他的胡须在镜头下颤动如刺猬。这个曾在劳改营用火柴梗写诗的作家,此刻正将苏联的黑暗心脏剖给世界看。《古拉格群岛》以其真实的描写,让世界了解到了苏联劳改营的残酷现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克里姆林宫对此暴跳如雷。勃列日涅夫摔碎茶杯,愤怒地说:“我们给了他列宁文学奖,他却用诺贝尔奖来捅刀子!”在苏联政府看来,索尔仁尼琴的行为是对国家的背叛,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抹黑。然而,他们无法阻止这本书在苏联境内的流传。
在苏联境内,《古拉格群岛》以更悲壮的方式流传。列宁格勒工人瓦西里将《群岛》章节刻在薄铝片上,卷成香烟大小塞进暖气管。基辅大学生用摩尔斯电码在广播杂音中传递书摘。最传奇的是新西伯利亚的芭蕾舞团,她们将书页抄在舞鞋内衬,在《天鹅湖》巡演中跳遍东欧。这些行为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和真相的渴望。
克格勃的焚书炉昼夜不停,试图销毁所有关于《古拉格群岛》的书籍。然而,他们总是在灰烬中发现未烧尽的“群岛”碎片。那些残破的纸片上,“自由”一词的烫金字母始终不肯熄灭。这象征着自由的火种在苏联的大地上顽强地燃烧着,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压,都无法被扑灭。
四、流放者的行李箱:驱逐与永生
1974年2月12日,索尔仁尼琴被塞进飞往法兰克福的航班。克格勃没收了他的皮箱。索尔仁尼琴冷笑一声,说:“你们偷不走我的祖国。”他不知道,箱底暗格里其实藏着《红轮》手稿。这部史诗将在流亡中续写,直到苏联解体后重返俄罗斯。索尔仁尼琴的被驱逐,是苏联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一种严厉打压,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却在国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萨哈罗夫选择了更残酷的抗争。1980年,他在高尔基大街的公寓被装上防弹玻璃,电话线被剪断,克格勃用水泥墙封死楼道。这位老人被完全孤立起来,但他并没有屈服。他用望远镜与路过的学生打旗语,用巧克力包装纸写抗议信,甚至将诺贝尔和平奖证书贴在窗户上对抗监视。当西方记者问及感受时,他指指窗外的雪堆,说:“看,连雪都是灰色的,但下面埋着春天的种子。”这句话充满了希望和信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