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红色飓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六章 解冻与冰封: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代(1953 - 1982)
第四节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知识分子的觉醒与镇压
在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表面上是一片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景象,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关于思想自由与社会禁锢的激烈较量正在悄然上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苏联看似坚不可摧的意识形态防线,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而又深刻的印记。
一、厨房里的自由宣言:萨哈罗夫的纸与笔
1968年5月的一个深夜,莫斯科郊外那栋普通的公寓里,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气氛。厨房中烟雾缭绕,仿佛是自由思想在黑暗中挣扎的气息。核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这位在苏联科学界享有盛誉的“氢弹之父”,此时正伏在那张油渍斑斑的餐桌上,手中的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写下了一行震撼人心的字:“思想自由是文明进步的基石。”
萨哈罗夫的身份充满了矛盾与悖论。他曾三次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为苏联的核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他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他看到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思想领域的禁锢,这让他深感忧虑。于是,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他拿起了笔,开始书写那篇后来被称为《进步、共存与思想自由》的宣言。
他的妻子叶莲娜裹着毛毯守在门口,神经高度紧张。每当电梯发出吱呀声,她就会用脚尖轻踢丈夫的椅子,这是克格勃监听员上楼的暗号。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萨哈罗夫深知这一点,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因为他知道,自己所书写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对自由和真理的呐喊。
这篇宣言诞生于苏联最荒诞的悖论中。苏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拥有强大的核力量,但在思想领域却如同被一层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萨哈罗夫的钢笔尖就像一把利剑,戳破了苏联知识界的沉默。他在宣言中写道:“我们不能用集中营的电网替代思想的光芒。”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苏联的知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手稿完成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宣言的内容,萨哈罗夫的朋友们开始了一场秘密的传递行动。他们在地下室用五台打字机同时誊抄,油墨未干的纸张被塞进芭蕾舞鞋、伏特加酒瓶,甚至冻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