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恰好,特殊时期,对仙人洞的发掘被迫中断,直到76年,第二次发掘简报才能在《文物》发表,但很多遗物因为保护不当残缺严重,甚至有部分遗物都已经遗失。”
说到这里,陈文骅只能叹息。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上演,不是某一个考古人可以左右的事情。
苏亦只好转移话题,“咱们今天继续开两个探方,没有收获的话,只能重新换地方了。”
陈文骅说,“我们当年的发掘区域,主要是在仙人洞进入洞内的外口,面积较大,前后两次发掘的t1、t3、t4、t5探方都在此,想要重新发掘新的区域,只能在东区了,比较靠里面,面积较小。”
苏亦说,“先处理现在的探方,明天再看情况。”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没啥收获。
第三天,发掘小队只能在东区开新的探方,他们很谨慎,先开一个。
而且,苏亦开始教大家怎么试用“浮选法”发掘。
之前,他就已经跟大家科普过此种方法的原理,不需要不多赘述。
然而,大家对植物考古知识的掌握,又非常匮乏,他只好做相关介绍。
“一般来说,在考古发掘中有可能被发现和获取的古代植物遗存共有四类,即植物遗骸、植硅石、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9章: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免费阅读:,!
孢粉和淀粉颗粒。”
“植物遗骸是指植物死后的残留部分,如茎、叶、根、果实、种籽等都算;植硅石是植物在次过程中形成的硅化的植物细胞或者组织;孢粉是无性生殖类植物的花粉的合成;淀粉颗粒是植物细胞在生长和分化过程中以及成熟后所产生的并储藏在植物的根块、块茎和种子的胚乳里的储藏物质。”
“除了植物遗骸外,后面的三者都属于微小物质,要用高倍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因此,植硅石、孢粉和淀粉颗粒也被统称为植物微小遗物;而植物遗骸体积较大,用肉眼或者放大镜都可以观察,再不行用低倍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分析,因此也称为植物大遗存。”
“在植物考古学的研究中,这四类遗存在样品的采集、植物遗物的提取和植物种属的鉴别等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也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植物学考古学研究方法。”
“而这四种方法之中,咱们之前提及的“浮选法”,也就是植物遗骸的提取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