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苏亦四人继续在仙人洞遗址开探方。
昨天他们开的探方是旧探方。
用旧探方来形容也不准确,因为他们一开始清除的是早年的填土。
想通过旧探方寻找当年的忽略的植物遗存,一寸一寸地挖,一段一段地推进,小心翼翼地逐层取样。
奈何,结果并不理想。
苏亦只能再次询问陈文骅当年发掘的具体过程。
一时之间,陈文骅陷入了回忆。
“我记得是62年2月份的时候,省文管会考古队根据有关部门反馈的情况,进入仙人洞做初步调查。”
“我们一进入洞内,就发现洞口暴露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大量螺壳,并采集到一件穿孔石器和一件砺石。另外还发现洞口右侧靠洞壁处有大量胶结堆积,高有1.3米左右,堆积里除了不少动物骨骼、螺壳外,还有少许红砂陶片。因此,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古人洞穴遗址。”
沈明好奇问,“老陈,原来你不是第一个发现仙人洞遗址的啊。”
陈文骅笑,“自然不是,我又不是本地人。具体是什么人发现仙人洞遗址的,我也不清楚,据说50年代末,省委一名干部下乡工作,恰好在仙人洞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他立即向省里汇报,我们才被派过来做调查,对方什么名字,我也不得而知,毕竟我当时并不是负责人。”
通常来说,这种大遗址,第一个发现遗址的人物通常会被记录下来的,现在就当事人陈文骅都不知道,那确实是遗漏了。
除非有人较真去做走访调查,不然这位仙人洞遗址的发现者注定籍籍无名了。
“2月份调查结束,当年3月,我就随同省文管会考古队来到仙人洞,这次历时50天的试掘收获颇丰,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遗物300余件,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同时发现烧火堆遗迹12处。”
“挖了50多天?这么大阵仗?”
“主要是人少。”
“那第二次发掘呢?又是什么情况?”
“第二次发掘已经是两年以后了,63年,我们整理好仙人洞遗址试掘简报发表在《考古学报》后,在学界获得不小的反响,因此,1964年4月,我们省博考古队就组织人员对仙人洞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所得遗物种类与第一次发掘差不多,奈何当时技术手段落后,大概判断遗址距今只有6000~70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