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大源乡,大家休整半天,第二天上午,骑着陈文骅借来的两辆自行车,四人就直奔遗址。
仙人洞遗址,说具体一点就是在大源乡一座名为小河山的山间盆地上。
山间小路骑着自行车,体验有多美妙就可想而知,几公里下来,屁股都开花了。
山里湿度大,早上出发,脸颊都沾满了水珠,一抹满手都是水。
到山洞外面,整理好装备,大家并没有率先进入洞穴,而是在外面等。
等啥?
陈文骅说,“等太阳再再升高一些,正好照射到洞口内,光线会充足一些,也好方便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候的过程中,沈明忍不住问道,“苏亦,你说的浮选法,到底靠不靠谱?”
苏亦笃定道,“当然靠谱了,浮选法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的最为有效的考古学手段。”
为了加强对方的信心,他继续解释道,“只要是人类,想要生活,就离不开火。作为古代人类的居住地,或多或少地总会有一些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植物,经过火的烤烧而变成了炭化的物质。”
“炭化物质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土壤中各种各样的侵蚀作用对其一般都不会产生影响,因此能够长久地保存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炭化物质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土壤放入水中便可使炭化物质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
“根据炭化物质的这两个特性,考古学家们设计了浮选法,专门用于发现和获取埋藏在考古遗址中的炭化的古代植物遗存。”
对于他这个解释,大家是接受的。
陈文骅说,“我们六十年代发掘仙人洞遗址的时候,几乎不考虑浮选法,也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只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几乎忽略古代植物遗存,当然,我们也取了土壤,并没有发现碳化谷物。不然,之前也会取到相应的成果。”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啥都不懂跑来发掘前人已经发掘过的旧遗址,谁听你的?
也正是因为苏亦提出来采用“浮选法”,从古代植物遗存出发,陈文骅才被他说服了。
当然,说服他对方的,也不仅仅是“浮选法”,还有很多。
比如,万年仙人洞周边的山谷盆地之中,就有一大片保存完好的野生稻,证明,这一带是有可能存在栽培稻遗存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