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这一次涉及到水稻起源,而恰好江西在这个方面又是“空白之地”,发掘成果与陈文骅创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造成的影响力严重不符,江西历博的领导才不愿意提供经费支持。
这一次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能够再次立项,苏亦跟陈文骅俩人缺一不可。
要不是展览跟文章相结合,在学界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热烈的反响,这一次发掘工作,都不可能成功立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亦在南昌待了差不多四天的时间,就出发到万年。
万年是上饶下面的一个县,这一次,不需要再换乘,直接有火车直达。
早在民国时期,浙赣铁路已经全线通车,南昌到万年,比广州到新会还要方便。
这一次,除了苏亦、沈明俩人外,江西历博方面参与发掘的人员也不多,就俩人。
陈文骅跟他的徒弟。
经费有限,一切从简。
仅仅是四个人就敢开启一个田野工地的发掘,听起来像是开玩笑,实则不然。
不说苏亦沈明两个,仅仅说陈文骅,他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田野考古工作者。
58年从厦大历史系毕业,他被分配到江西博物馆,结果,由于出身问题,无法从事革命史研究,只能挖墓,恩,就是干又苦又累又危险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当然,真正能够从事考古工作的时间,也不多,差不多八年左右。
用陈文骅的话来说,在博物馆八年中,他参加发掘了上千坐古墓,江西所有的大型水库他几乎用脚一步一步量完的。
在无数个充溢着瘴气的墓穴里,他总是头一个进去的,甚至,在发掘墓葬的过程中,他还曾经被墓道掉下来的砖头泥土差点砸晕过去了。
有时,为了守护文物,他还要在墓地过夜,跟偷盗分子做斗争。
所以说考古工作充满危险性,一点都不假。
跟大部分有历史问题的人员一样,恢复工作,陈文骅自然也想大干一番。
之前创办古达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就是他做出的尝试。
现在参与发掘万年仙人洞遗址也是如此。
出发之前,陈文骅特意把众人叫到一起,开一个动员会议。
主要介绍万年仙人洞遗址的情况。
“27年前,也就是1962年。那时我们国还属于三年困难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