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水稻育秧栽移”、“穗选法”。
魏晋的“绿肥轮作”、“水力石碾”、“嫁接技术”、“嫁接技术”、“选种繁育”。
明清的“小麦移栽”。
以上这些技术,都是没有办法通过农具去直观呈现的,只能通过绘图。
在南昌待的头几天,苏亦基本上都是留在画室画图。
能够画多少就画多少。
也不要求多精美,能够呈现出来画面即可。
终究不是文物展,不需要凸显文物之美。在没有影视资料的情况之下,绘画就是最好的展示形式。
在农具方面,苏亦也提了一些小建议。
就是尽量使用组合陈列方式。
比如一些农具,除了铁器以及石质出土物外,苏亦建议能够安装木柄的全部按上木柄,尽量复原古人的工具使用场景。
不要把农具排成一排去摆放,而是尽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如犁地,除了铁犁之外,牛轭部分也不能少。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都可以把水牛雕塑放在展厅之中,此外,多加一个古代农民装扮的人偶就更好了。
这就是组合式摆放。
前世的博物馆展览之中,是很常见的存在,这个年代,却很少见,或者说还没人用。
这些都是小的细节方面。
苏亦大部分都是提出建议,留给未来陈文骅去一一完善。
毕竟,他除了绘画之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跟精力去参与策展环节。
他来江西,是要参与发掘的,而不是过来搞展览的。
好在,陈文骅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在苏亦待在画室绘画的这几天,他基本上搞定发掘的事情。
广东博物馆的人都来了,江西博物馆方面的领导也不能视而不见。
实话实说,江西历博的相关领导还是很重视这一次的发掘的。
从陈文骅推动发掘万年仙人洞遗址到成功立项,也就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相当快了。
从学术成果角度出发,考古发掘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实际工作出发,有关部门能不就发掘就不发掘。
除了保护遗址外,还因为经费有限。
每一年的经费都是有限的,发掘的项目多了,经费根本就不够。
因此,地方考古部门大部分的发掘项目都是基本建设项目。
像万年仙人洞遗址这种主动发掘项目,越少越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