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要不,你去中大找一下梁钊涛先生,有他的推荐,可能有机会发表到《文物》或者《考古》,不然,用你的名义去投稿,可能会排很久,也有可能被拒稿,到时候你只能发到《农业研究》,这样的话,你想要扩大影响力的用意就落空了。”
人家《农史研究》都创刊了,你才发表,这顶多是锦上添花,算不上雪中送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仅如此,真靠《农史研究》发表,就不是帮梁家勉先生而是受人家的恩惠。
苏亦接受杨式挺的建议。
当天就去中大。
当梁钊涛先生看到他的文章,也笑起来,直接说他大胆包天。
但是,梁钊涛教授站着的角度更高。jj.br>
也没有劝说他删稿,而是说,“既然你打算从人文因素去论证稻作起源在华南,并且是史前人类从采集捕猎成逐渐向史前稻作农业过度的主要地区,就不能忽略人类学部分。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很可能是南方诸多土着民族,有的学者称之为百越族群。你可以补充一下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的主要特征。”
苏亦接受建议,立即补充。
其实,也不能说补充,文章都有,只是没过多展开而已。
也不需要苏亦特意跑图书馆。
梁钊涛就直接给他翻找资料。
然后给他划重点了。
没一会稿件就写完。
但是原来的稿件不能用了,需要重新抄写。
梁钊涛等他抄写完毕,说,“《文物》、《考古》或者《考古学报》现在稿件太多,一般优先考古发掘成果,我给你投《中大学报》吧,虽然没有考古三大刊怎么专,但影响力也不小,你先发表出来看反馈,毕竟,国内研究稻作起源的,并不仅仅是考古行业,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有参与,到时候,你小子要有心里准备,你既然敢立这么大的目标,就必须做好被别人口诛笔伐的心里准备。”
能够发《中大学报》,最好不过。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至少可以加急不需要等候。
考古三大刊,版面资源极其可贵。
《文物》是月刊,《考古》是双月刊,《考古学报》是季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