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吴县草鞋山,以及河姆渡遗址。
这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现的遗址,他全部都罗列出来。
最后,苏亦给一个结论,中国稻作起源是由南向北分布。
然后他还大胆预测,在湖南、江西两地,长江以南的华南地区,最后可能发现出中国最早的栽培稻作遗存。
甚至,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极有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
反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正是推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然而,文章写完,让梁家勉几位师长审阅,都有些哭笑不得。
他说的太笃定,也太具体了。让一帮师长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梁家勉先生先是夸奖他文献基础夯实,又夸奖他的语言才华出众,最后才建议,“要不,你把最后部分关于江西年仙人洞遗址的言论删除了?这样写,很容易引起争议。”
苏亦怎么可能删除,他在钓鱼呢。
于是,他笑道,“真理不辨不明嘛,只要没有确切的考古发现,稻作起源华南说的观点,就一直存在。”
梁家勉先生笑,“小家伙还挺有志气的,我是研究农史的,只能从文献的角度去评判你的文章,仅仅是这个角度,这篇文章就写得很有水平。至于考古部分,还是让你们杨老师来给建议吧。”
显然,他也认可苏亦的大部分观点,至于最后预测部分,他也接受苏亦的解释,不再劝说。
等到杨式挺看完文章,无奈道,“你小子胆子还真大,确定不删除这个部分?”
苏亦说,“我觉得观点尖锐一些比较好,这样的话,会容易引起学界的关注。”
“你在博眼球?”杨式挺皱起眉头。
苏亦说,“我想帮梁老造势,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农业研究关注农业考古,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去一趟江西跟陈先生交流,如果能够到万年仙人洞遗址实地考察,就更好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杨式挺也不再建议他删除。
年轻人有锐气也未尝不可。
而且,整篇文章的质量极高。
就算是他,也自认为没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文章。
既然如此,为何过多干预呢?
于是,杨式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