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边,要知道当年,老教授还特别希望苏亦当年报考自己的研究生,奈何,苏亦野心大,非要考北大不可。
前世之事,不多说。
这一世,交集就更多了。
首先是商老的幼子商志谭先生,苏亦去年在河宕遗址实习的时候,老早就打过交道,对方一度想要代父收徒,要不是苏亦已经考上北大,还真有点心动了。
商志谭跟杨式挺是老朋友,苏亦上门拜访,肯定不能跟像之前去梁教授家里一般直接登门造访,因为他没见过商老,必须要杨式挺陪同。
杨式挺又约上商志谭,这还不算,苏亦还约了中大中文系的曾先同先生,他跟曾先生在吉大的古文字大会已经打过交道,之前还约好寒假期间会到中大拜访二老,这次正好赴约。
苏亦跟杨式挺到中大的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去二老家中,而是先到曾先同的家中。
对方虽然是容商二老的晚辈,但人家是中大的老师,跟杨式挺是平辈,同样也是苏亦的师长,不能一点礼节也不讲。
这一次沈明没有过来,吴宗麟仨人也没有一起,这一次拜访,属于私人性质的。
相比较曾先同,杨式挺跟商志谭比较熟悉,因为他们俩人都是干考古的,曾先生的研究领域也涉及到考古,但更多是古文字领域。
当然,作为研究领域存在交叉的学者,他俩也不陌生。
苏亦登门拜访曾先同,更多是来取经的。
曾先同说,“其实拜访商老跟容老,没有那么多讲究。他们对后辈都非常关照,很愿意提携后辈。”
说着,他就把自己的经历来举例子。
“我59年从咱们中大中文系毕业,有机会留校,恰好在古文字学研究室工作,当时,有幸担任容老的助教兼任古文字研究室秘书,因此,也需要协助室主任商老教授开展研究室的日常工作。”
说到这里,曾先同陷入回忆。
“记得我当时向容老报告自己留校的消息,原以为他会高兴,不曾想他却向我大泼冷水。当时,不太理解容老的用意,后来才知道他是在考验我的意志,他见我坚持下来,便把他妹妹容媛编着的《金石书录目》送给我。”
“除了《金石书录目》外,还无私地开放他的藏书室供我自由地阅读,还叮嘱我把他的藏书记号移录到自己的书上,以便按图索骥。并布置我临摹《说文解字》《金文编》和《甲骨文编》3部字书,细心比较彼此的异同,留意某些器物上的特殊写法。容先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