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打算刊登在故宫院刊下一期,不过因为是季刊,还没有发表。”
陈老师疑惑,“怎么没有考古相关的啊?”
梁钊韬却说,“考古相关的文章,他在河宕遗址实习的时候,就写了两篇了。一篇发表在《文物》一篇发表在《考古》,研究生阶段,能够发那么多文章,放在一般人的身上都可以提前毕业了。”
两位老师恍然。
苏亦说,“我是碰巧,而且都是习作,不成体系,当不得真,佛教考古我只是初窥门径,水平差得很远。”
这些都是实话,他连石窟寺现场都没去过,没有参与考古调查发掘测量编写报告,连入门都不算,在佛教考古方面,他是新人菜鸟。
想提前毕业是不可能的。
梁钊韬笑道,“我想这个方面,宿白先生肯定是不担心的。也就你才研一,不然,他在把你放到外面去了。”
说着,他问,“小苏,你平时关注咱们国内民族学学术研究成果吗?”
苏亦回答,“关注,不过主要是关注西南民族方面的,确切来说,主要以云南为主。”
他只是随口一问,却没想到苏亦还真有所关注,不仅有些好奇,“都看过什么书或者文章。”
“乱看,不成系统,一开始是看顾颉刚的《中国疆域沿革史》,后来又看了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及不少他关于暹罗更名与西南边疆危机的论述文章,以及一些顾颉刚跟傅斯年关于暹罗问题的争论文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再加上,我之前研究东洋史学,鸟居龙藏对湘西、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包括台湾高山族的调查资料也都看了一些,甚至,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发表的资料也看,但看得不是很细致。”
“杨志成先生的《云南民族调查报告》《罗罗族巫师及其经典》也在看,主要是为了了解,不做深入分析,此外,江应梁先生的《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滇西僰夷的土司政治》《僰夷的家庭组织与婚姻制度》《摆夷的经济生活》《摆夷的生活文化》等论文和着作也都看,基本上都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都不太成系统。”
听到这话,杨老师跟陈老师哈哈大笑。
指着苏亦说,“你个小家伙,滑头得很。”
其他几人不明就里,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
吴宗麟傻傻地问,“两位老师,这里面有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