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说头的吗?”
杨老师望着陈老师说,“老陈,要不,你来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陈老师笑着说,“苏亦说他看的书,不成系统,瞎看,其实不是的,他的看书的文献资料都很有体系的。几乎围绕着咱们中大师生对西南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来说的。”
“你们知道,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咱们中大曾经西迁到云南办学的历史吧?”
大家点头,中大人,肯定不会陌生。
西南联大西迁昆明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中大西迁云南,从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终于在云南澄江复课,这事,所知者甚少。
“估计这就是苏亦小子研究云南民族学的原因。”
“比如,他说顾颉刚先生,1927年,中大筹备成立史语所,由顾颉刚发起,并于同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成立伊始,便出版了“西南民族专号”,在中国学术界第一次提出了“西南民族”的概念。”
“1928年,中大史语所正式成立,下设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组。研究所成立伊始,就以‘对两粤和西南的民族进行研究,以直接观察方法进行实地调查’为目的,进行了几次重要的民族社会文化调查,甚至傅斯年还派史语所助理研究员黎光明往川边作民物学调查。”
“这个方面,都可以结合鸟居龙藏和1922年华西协和大学成立‘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来分析,前者是曰本学者,后者也是欧美学者为主,关于中国的民族问题,不能说外国人说了算,咱们国家也必须要有学者跟进。”
众人恍然。
没想到苏亦想那么多,还看了那么多资料。
接着陈老师又说,“至于杨志成先生是谁,不用我介绍了吧?”
当然,不用。
梁钊韬先生的研究生导师。
当年中大人类学部的负责人。
可以说,民国时期的中大人类学就是杨先生一手拉起来的。
陈老师接着说,“杨先生之前在云南的调查,直接被评价为中国最早的民族学的田野考察,中国人类学史上的成年礼仪等厚誉,他的作品是必读物。不过,因为历史的关系,你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了,却没想到苏亦这小子,连杨先生的着作也没少看。”
“至于江应梁先生的文章也很重要,他的系列文章,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学家按照学科规范在西南傣族地区进行的最早、最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