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涮羊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老BJ的涮羊肉来源于蒙古。
中国人在宋代以前,吃饭不仅分餐,而且还要分桌。因此,染指这个词,最初的概念就是不过他人的同意伸手到别人的餐桌拿食物,就是染指,极为不礼貌。
自从引进了涮羊肉,才开始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这玩意,也不知道真假,苏亦姑且信之。
听说,把蒙古涮羊肉推向富人餐桌上的人就是东来顺的创始人丁德山,他来是河北沧州的农民,民国初年到BJ打工,攒了点儿钱,开了个小吃摊,后来赚了点钱以后,他的心思开始活络,想要做大做强,经过一番考察以后,最终瞄上了从蒙古传到BJ的涮肉。
他先是请来蒙古师傅,再在涮肉上下功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羊肉的产地一般是张家口以北的最地道。
然而,内蒙距离BJ路途遥远,活羊一路颠簸,被送到京城以后,免不了会掉膘,肉质变差。
这样一来,咋办?
丁德山并没有第一时间宰杀,而是先把羊再京郊圈养一段时日,再由阿訇宰杀。
老先生不仅涮羊肉,还把它的历史,娓娓道来,这样一来,这玩意吃到嘴边,就不纯粹是吃羊肉,而是一种美食文化。
虽然吃的涮羊肉,但老先生的文章却跟吃的没啥关系。
文章研究的是器物。
名字也很简单,就三个字——《谈匏器》。
这文章并不是新作,而是王世襄写作于1960年的一篇旧文。
奈何,解放以后,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的进行,粮食种植在农村逐渐占据了突出地位,被视为“玩物”的文玩葫芦种植则逐渐趋于绝迹,即便在解放前曾以范制葫芦而出名的天津和徐水等地,也无人再种。王世襄有感于匏器这一传统工艺濒于灭绝,于是,就撰文给《文物》杂志。
于是,20年多年以后,故宫院刊复刊,当刘北汜登门拜访,老先生才把自己的存货给拿出来。
也正是因为20多年的存货得以重新面试,老先生一高兴才拉着苏亦他们过来涮羊肉。
美其名曰提前庆祝,所有花销,权当是稿费所得。
这其实是玩笑话。
从70年代开始,一些期刊出版部门为弥补出版经费不足已经开始收取的论文出版费用了,也就是后来所谓的版面费。
就算故宫院刊复刊不需要版面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