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没有绘画基础,或者说绘画水平不咋地,因此,他研究的视角也跟正儿八经的画家不一样,比较独特,也经常被所谓的专业人士诟病,但这书对于半路出家人来说,写成这样,已是难得。
至于老先生跟美食之间的轶事,更是多不胜数。
苏亦第一次登门拜访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极为直观的感受。
老先生直接请他跟刘北汜先生涮羊肉。
到了火锅店,看着老先生充满仪式感的调佐料的程序以及动作,苏亦就乐了。
因为他突然想起来马未都曾经在节目调侃过老先生,说八十年代只要有人请涮羊肉,老先生逢请必到,因为那个时候基本上没人请涮羊肉。
逢请必到的老先生,现在却要请他们涮羊肉,可想而知他对文章能发表故宫院刊之事有多重要。
苏亦是南方人,还是广东人,对涮羊肉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甚至还不太习惯羊肉的膻味,自然而然,对调佐料的程序也不熟悉,对上老先生这样的美食大家,只好虚心求教的份。
“佐料这玩意,每一个的口感都不一样的,但要说味道最地道的,还得用王致和酱豆腐、六必居韭菜花、天津虾油及精制芝麻酱等调配,才是最为正宗的老BJ味。”
好家伙,连佐料的产地都要有要求,不愧是老饕。
话虽如此,但条件有限,这些玩意也只能说说而已,甚至,他俩涮羊肉的地方也不是东来顺,就是街边一个普通的火锅店,就算是老先生,家中也并不富裕,自然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涮羊肉自由。
大家涮的是一个仪式感。
因为有苏亦这样的小辈,老先生谈性很高,甚至还给苏亦谈及涮羊肉历史,“据我的考究,涮羊肉这种吃法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明代松江文人宋文夫在其着作《竹屿山房杂部》中曾提及‘视横理薄切炸,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然而,明代的涮羊肉,是先浸作料后涮熟,与当今先涮后蘸佐料的方式正好相反。在这个方面,咱们老BJ的东来顺,正阳楼这两家饭店的创始人功不可没,也确实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口腹之欲。”
听到最后这话,苏亦都乐了。
现在大家普遍生活艰难,物资匮乏,吃的,还有这么讲究。
羊肉这玩意,有得吃就不错了。
不管咋吃,都会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但,涮羊肉这个吃法确实是经过东来顺的创始人丁德山的大力推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