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所在的“伪满炭矿株式会社旧址“大楼,就是1939年12月22日建成。早年间,这大楼就是吉大的行政楼,文科楼建成以后,才从这里搬出来,成为图书馆。
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上每一个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大学也是如此。
苏亦拿了吴镇武的借书证,混入图书馆的时候,也不禁感慨。
这里馆藏极为丰富,不仅拥有不少伪满时期的史料,甚至还有大量满文文献,奈何,不会满文,看不懂,只能作罢。
满文文献看不懂,馆藏的满铁资料却多少能看得懂一些的,书写语言,主要是日文、俄文跟英文,俄文看不懂,但英文阅读已经没啥问题了,至于日文,连蒙带猜,八九不离十,毕竟,他这段时间也没少学日文。
各种报告,涵盖的种类太多了。
苏亦也只是好奇的翻一翻,他不研究满洲史,也不做文献研究,就是过来找伪满时期的相关史料而已。
满铁的调查报告,算是一种,却也不是他需要的城市规划以及建筑相关史料。
倒是找到一本《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1931—1945)》,奈何他不是研究经济的,似乎这个年代,国内的学者很少有研究伪满时期的建筑论着。
除了一些原始资料,没法子,苏亦只好找曰本学者的。
还别说,真找到了。
例如曰本的建筑史学家家村田治郎1944出版的《满洲的史迹》,还有当年的《满洲建筑杂志》,在这本杂志里面,找到了大量苏亦需要的资料。这玩意,不是在吉大的图书馆,要回北大,估计还真找不到。
于是,这一天上午,苏亦就一直泡在图书馆里面。
也只能是一个上午,下午还有事。
因为研讨会下午结束,大家需要集体照相,苏亦不能缺席。
他也只是早上研讨会的时候,偷偷跑出来,因为研讨会最后两天,学术报告逐渐减少,开始固定古文字研究学会的各种章程以及理事会长的选举。
这种事情跟他没啥关系。
第一届会长,肯定是于省吾先生。
至于理事也都是各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跟他这种小辈没啥关系,但下午的闭幕式,他肯定是不能缺席的。
怎么说,他还要客串会议摄影师呢。
闭幕式结束,大家在南湖宾馆主楼外面拍合照。
合作是专门的工作拍摄,不需要苏亦客串,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