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拍完了,却没法雨露均沾,没法子,主办方只能给他提供胶卷让他拍照,让客串一波摄影记者,也让他狠狠地刷一波脸。
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胶卷真的不多,只能继续干手绘的老本行。
这栋建筑跟第一厅舍相比,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建筑师相贺兼介将他所理解的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是充满中西合并的满洲式建筑。
因此,长春的兴亚式建筑跟曰本本土的兴亚式建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融入了多国元素。
对这些,吴镇武是真的不懂,越发好奇,“都融入哪些元素?”
“挺多的,因为出自于政治需要,建筑物不可能过多呈现中国元素,因此,各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有,比如曰本建筑史学家村田治郎在1944年出版的《满洲的史迹》,他在论述建筑的演变时候,就按照长城把咱们中国划分为两个区域来论说,注重强调满洲与当时中国的其他区域拥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文化。他否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建筑史,重点强调蒙古族、女真族、汉族加上俄罗斯以及曰本的建筑这五个方面的融入,才是伪满建筑的特色。”
吴镇武摇头,“这本质上就是人为的,并非历史自然演变,如此论述,也是狼之野心。”
从这点上,就可以判断,当年曰本学界“满蒙回藏鲜之学”之盛行。
看了第一、第二,接下来肯定是第三厅舍。
都在这附近街区,建筑于1933年4月开始建设,第三厅舍建成后,由伪满财政部使用。
这栋楼也借鉴了前面两栋楼的经验,在它们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依旧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过比较低,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它是伪满政府办公建筑中第一个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
解放后,这里就变成学校。
就是后来的吉林财大旧址,现在叫财贸学院。
既然是学校,门岗就没有那么严格。
对他俩来说,反而是熟悉的环境。
进入学校以后,苏亦才发现大楼变成三层高,一打听,才知道,今年年恢复高考,学生变多后,需要大楼上加盖一层,中间的塔楼则变成五层楼高。
这样一来,大楼的结构跟外形也都改变了不少,尤其是塔楼的屋顶,已经失去原来的形状,好在新加盖的楼层风格融入的也很高,并没有完全改变整栋大楼的形状。
吴镇武见状,问道,“都这样了,还有必要绘画拍照吗?”
苏亦点头,“没事,来都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