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西,有人觉得丑就会有人觉得美,甚至,有人觉得此类建筑,就是曰本人的小家气的具体表现。”
吴镇武就更不解了,“挺豪华的啊,当年能够建造这种豪华建筑,在国内应该不多吧?”
苏亦说,“兴亚式建筑是二三十年代被伊藤忠雄、佐野俊树和武田刚一引入曰本的。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并且将日式风格与西洋风格相互融合。借鉴的就是当时欧美建筑风格,然后在加上日式的木结构屋顶作为装饰。本质上,房顶只有装饰作用而缺乏实用性,还增加建筑成本,采光也不好,很多人觉得多出来的屋顶,也没有啥装饰作用,反而是累赘,画蛇添足。并且内部装饰也极为简陋,占地小层数少规模也不大,不够欧美建筑奢华,也不够东方建筑大气,完全就是反映出了,二战前夕曰本资源溃泛经济落后的糟糕状况,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也只能采用这种小家气的建筑,完全无法跟经过文艺复兴的欧美建筑媲美,因此,有人给出了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评价。”
苏亦说完,吴镇武下意识点了点头,“这么说也很有道理哈,毕竟这些大楼,除了塔楼比较高之外,其他的楼层确实不算太高,确实小家气。”
苏亦乐得哈哈大笑。
那么上面他说的评价,真的有道理吗?
有点道理,却也不能说全对。
主观性太强了。
明治维新以后,曰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都开始“脱亚入欧”了,在建筑领域上,也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影响,古典建筑风格迅速衰落,这样一来咋办?
于是,折衷主义的兴亚式风格就应运而生。
此外,曰本古典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木材的稀缺,大量的建筑被摧毁,和风建筑也被迫停建。再加上现代建筑的兴起之势,锐不可当,兴亚式建筑风格就开始大行其道。
说到这里,苏亦又拿着中国的“宫殿式”建筑跟兴亚式建筑做对比。
“宫殿式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是被民国政府推崇,还说它是民族固有样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正统继承者。作为伪满时期采用的兴亚式,却有着明显的‘和风’,本质上,一定时期的建筑样式必定受到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不能简单的用美丑来贬低兴亚式建筑,就算在咱们长春的兴亚式建筑,也存在着多种尝试,一会,咱们慢慢观察,一一梳理,实际上,兴亚式建筑也对民国时期的‘宫殿式’建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