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的方案带到北大、川大、中大和考古、文物单位征求意见,才有这次会议的召开。
其实,出席这一次会议,能够让苏亦认出名字的老前辈,并不多,比如于省吾、胡厚宣、张政烺等。
至于李学勤、裘锡圭、高铭几位先生,只能算是中年学者,属于第二梯队。
至于青年,都还没来得及冒头。
非要揪出一批来的话,那么吴镇武他们几个师兄弟,面前算是。
此外,还有吉大不少年轻的老师,也算。但,苏亦不认识他们。
在国内,要说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牛逼的高校,北大是排不上号的,跟吉大、中大以及川大没法比。
吉大有于老。
中大则有容庚、商承祚先生。
川大则有徐中舒先生。
遗憾的是,商承祚先生也没有出席这一次活动。
估计,身子骨也不行。
大冬天的从广州到长春,也确实遭罪。
实际上,再过几年,这一批老先生也会相续离世。
李学勤、裘锡圭两位先生才起来,逐渐扛起帅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会议的第一项,自然是领导讲话,这种学术会议,并非只有与会学者,也有行政领导。
当然,最为让人重视的还是于老的开幕式讲话。
讲话内容,无非就是回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
忆苦才能思甜。
这些环节,确实有些枯燥,苏亦常常跑神,好在会议很快就进入关键阶段。
与会的学者开始宣读自己的学术成果。
这个环节很重要,坦白说,苏亦大多数时候都听不懂,对于古文字研究,他就是半吊子货色,就是这段时间恶补不少的知识,但是跟这些跟古文字打了一辈子教导的前辈相比较,他就是个渣,就算是吴镇武他们这些同辈,他也比不过。
没法子,谁让他的基础不扎实呢。
然而,他就没有优势吗?
自然也有,就是超出时代的认知。
然而,学术研究,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别人不发布的内容,也不能胡乱引用。
这种情况之下,他自然不能瞎说。
只能老实当听众。
六十多位学者,每一个人都要宣读自己的文章,又是第一次召开学会会议,经验不足,没有设置什么分会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