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正式开始。
在南湖宾馆主楼的会议厅内,六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成立正式开幕。
于这场盛会而言,苏亦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十年过后,于学术界而言,为什么是古文字学界能够如此快速成立学术研究会?而不是其他专业领域呢?
一开始,苏亦也搞不明白。
路上,听高铭先生他们闲聊,才得知明白缘由。
非要总结的话,就是恰好赶上了。
因此,高铭先生还调侃道,“这是祖宗的馈赠。”
这个说法,并非说笑。
70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一批批周原甲骨、战国铜器和秦汉简帛相继被发掘出来,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轰动。
出土文物太多,造成的影响极大,就算是十年间,也不得不举举出土文物出国展览。
也正是因为如此,考古三大刊《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也得以先行复刊。
没法子,成果太多。
这些东西发掘出来,自然要有人整理。
在这个方面,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功不可没。
所以,不要以为十年间,就没有学术活动,也有,而且还是特大型项目。
然而,在这些考古出土文物整理工作中贡献极大的古文字学者们,也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专业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这话并非说说而已。
在学界享有巨大威望的郭沫若先生刚刚过世,唐兰先生卧床不起,容庚和徐中舒二老也因年迈不能远行;40岁以上的专业人员为数不多,30岁左右的专业人员稀如凤毛麟角。
老一辈的学者中,唯一能打的就是于省吾先生了。
恰好,于老就在吉大教书,这也是为什么,成立大会的主办方是吉大的原因。
于老来吉大,也是有原因的。
其实,50年代的故宫博物院乱糟糟的,老先生也得不到重用,基本上赋闲在家,50年代,吉大的老校长匡亚明到任,三顾茅庐,才把于老从故宫挖到吉大,自此,于老就在吉大落地生根,因此,这里也成为国内古文字研究的重镇。
革命队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作为古文字学界的领袖之一,要改变这一现状,于老则无旁贷。
于是,从1978年上半年开始,中华书局的赵诚先生即多次将于省吾老先生关于组建古文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