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秋战国实其的蒲吾城,遗憾的是已经全部没入黄壁庄水库中,在公社的东部还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都城,这座城址很可能是中山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即古灵寿城(河北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此外,还发掘了春秋战国墓葬三十座、墓上建筑遗址二处、车马坑二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出土文物一万九千余件。
可以说,中山国墓葬的发现,完全就是本年度最大的考古热点。
这个时候,它的考古简报虽然没有在《文物》上公开发表,但是它的内部资料对于圈内大佬的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甚至不少学者都亲临现场考察过。
因此,与会的学者好几位都写关于中山墓葬器物的铭文考释文章,尤其是集中在“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上。
其中最让苏亦印象深刻的就是张政烺、赵成、孙稚雏以及三位先生。
赵成先生,苏亦不熟,但是他本次大会的发起人之一,想不认识他都难。
孙稚雏,不熟不行。
谁让他来自于中山大学,是容庚先生的学生呢。
至于,张政烺先生老熟人了。
没有见到真人之前,苏亦在北大就没少从诸位先生的口中听到他的事迹。
这一次,见到真人。
苏亦感慨,传闻果然是真的。
老先生是山东人,从外形上看就是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而且还是方形脸,所以也有人说,张先生要是不研究学术,弃笔从戎,也是战场上的一号猛将。
高铭先生跟张先生很熟悉。
他俩的老师都是唐兰先生,算是是出同门。
因此,昨天到南湖宾馆的时候,除了带苏亦拜访于老,第二个拜访的就是张政烺先生。
这是苏亦第一次正式跟老先生见面,之前在酒店大厅混签名的不算。
一开始苏亦还有些懵懂,不知道高铭先生何意。
通过交谈,他才有些后知后觉,敢情是认门,有种亲传弟子见师伯的感觉。
后来,得知他跟周一良先生学史的时候,张先生感慨不已。
原本当年大学毕业以后,被胡适之先生推荐到史语所工作。
后来史语所迁至南京。中研院在鸡鸣寺盖了房子。
当时他们住的宿舍楼原是竺可桢的,他去杭州就任浙大校长,就把房子卖给中研院。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