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不仅法国大学院大学区制不行,英美高等教育这一套也行不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实际上,大学院制度推广不下去的很大原因在于高校不愿意放权。
原本大学院成立之前,民国的高校就有很大的自治权了,一下子被收编,谁乐意啊。
甚至,随行的伙伴还吐槽,“苏修这一套也行不通。”
苏亦不由感慨,不愧是未来的北大学子,这么早就看到问题的真相。
民国时期,国内的高等教育推行的英式教育,建国后则推行苏联模式,改放后则又恢复英式教育,兜兜转转,一个轮回。
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却也离不开当下。
说到现任的时候,钱立群满是感慨,却不愿深谈,开始转移话题,“咱也不堵在校门外了,影响不好,诸位真想了解这段历史,稍后再续。”
众人也没有坚持,苏亦却知道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北大已经十几年没有校长,66年陆校长卸任后,他的续任则是78年上任的周培源院士。
此时,距离周校长走马上任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
这是后话。
于是,众人在钱立群的带领下,开始走入西门。
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不管是红色的朱漆宫门,还有两侧的大石狮,始终全国人民记忆中最熟悉的北大形象。
这个校门,苏亦熟悉得不能够在熟悉。
前世,北大是他不可触及的梦。
他第一次考研的目标院校就是北大。
他本科读是美术史,为了考北大,选了文博,主要是北大考古学根本没有统考名额,只有保研,北大内部消化。
第一年,傻傻的报考北大文博,结果连国家线都够不着。
不过他也是头铁,第二年继续考。
这一次过国家线,却没有过校线,无奈,只好调剂,还算幸运调剂到央民。
结果不甘心的他,继续三战北大。
这一次,终于可以进入复试,却依旧被刷掉。
最后无奈,只好调剂到云大。
调剂一次比一次惨。
嗯,这是后话。
然而,对于北大的向往并没有磨灭。
然而,向往也只能向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