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苏亦很配合的摇头,“不知道。”
陈飞解释,“其实,北大的原校址不在这里,这里是以前燕大的的校门,也就是所谓的校友门,是由校友捐赠建造而成。”
其他考生向往,“以后咱们功成名就了,希望也有机会捐赠一座校门。”
钱立群也附和,“没有想到陈兄对咱们北大的历史还挺有研究的嘛。”
陈飞笑,“班门弄斧,班门弄斧。主要还是为了让小亦多了解一下北大,毕竟他报考的是历史学研究生嘛。”
钱立群恍然,“忘了这茬!”
陈飞说,“不过说到对北大的了解,我知道的肯定是皮毛,这里最清楚的就是钱教授,如果不着急入内的话,有请钱教授跟大家说一下咱们北大的前世今生如何,说不定复试用到呢。”
这一话出来,钱立群也没法推脱了。
钱立群说,“咱们北大的前世今生啊,肯定是要追溯到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历史,诸位应该有过耳闻,我这里就不赘述了,还是跟大家说说在北大的为何叫北大吧。”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并冠以“国立”之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
说到严复,自然而然就说到北大的历任校长。
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肯定不会错过,就连马寅初校长,钱教授也忍不住评论几句。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都是教育界的名人。
而且大多数具有海外名校背景,如果熟悉民国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在各个阶层并不缺乏这种海外名校背景的精英阶层,倒是跟后世很相似。
但最着名,非蔡元培跟胡适之二人莫属,甚至蒋梦麟跟傅斯年讨论蔡元培的时候,蒋梦麟只是自嘲:“蔡元培与胡适是北大的功臣,我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但稍微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蒋梦麟的伟大。
钱立群不愧是钱立群,历数北大历任校长的生平事迹之后,又跟大家讨论起来北大校名。
“其实北大改名也不止一次,28年北京改为北平的时候,蔡元培跟李石曾就提议效仿法国的教育制度,推行大学院大学区制度,北大一度被改成北平大学北大学院,不过这次改革很快就破产,不到一年就被国府取消,北大恢复校名。”
说到这里,钱教授还感慨,“事实证明,法国人这一套,在国内是行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