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投奔晋国。在郑国都城郊外,他与声子不期而遇。于是,二人在路边折了些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边吃边谈。“班荆”后来便成了朋友相遇不拘礼节、共坐一起畅叙情谊的代名词。
\n
班荆馆虽然设在郊区,但馆舍建筑、食宿条件、服务水平等与设在京城的其它馆驿相差无几,同样是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亭台楼榭,令人目不暇接。
\n
赵俣将这样的地方对进京赶考的举子开放,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与体恤。
\n
用赵鼎的话来说就是:“实乃圣君的宽仁之举,足可见陛下求贤若渴之心也!”
\n
踏入班荆馆,李纲三人才发现,馆内布局错落有致,绿树成荫,香袭人,仿佛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n
他们被引至一处幽静雅致的客房,房间内陈设简约而不失雅致,窗外便是精心修剪的园林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n
跟他们同屋的还有太学生李光以及他特意前来迎接的好友青州举子仇悆。
\n
五人对坐,品茗论道,谈及此次科举之志,皆是意气风发,胸怀壮志,誓要在科举之中一展才华,为国效力。
\n
夜幕降临,班荆馆内灯火通明,来自五湖四海的举子们或三两成群,或独自一人,围坐于灯火阑珊处,他们或低声吟诵,或高声谈论,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政治抱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n
李纲五人也参与其中,与各路英才交流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对时政的看法。
\n
期间,也有新旧两党的争执,甚至争吵。
\n
但赵俣登基以后,一直在引导,新旧两党在法治和规则框架内,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进行观点交流和政策探讨,谁走极端,不问是非对错、青红皂白,不顾国家利益,一心搞党争,为了争而争,就消灭谁,永不录用。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