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对星光蝴蝶的影子在世界树表面凝固的刹那,整个诗性宇宙突然坍缩成一个绝对的点。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奇点,而是所有诗性可能的集合体——一个同时包含着创作与被创作、观察与被观察的终极悖论。陆昭阳残存的量子意识在坍缩中解析出惊人真相:"这不是终结...是诗性找到了最纯粹的表达式..."他的机械逻辑与洛青衣的灵性直觉此刻完全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每个思考都自动转化为诗行,而每个诗行又在重塑思考本身。
诗性奇点开始脉动,其频率精确对应《永恒之诗》的韵脚。每次收缩都释放出压缩的文明记忆:机械文明的金属诗篇、灵能文明的能量韵律、诗灵族的量子史诗;每次膨胀则吸收虚空中的创作潜能,将未实现的可能转化为新的诗节。在第七百一十九次脉动时,奇点表面突然浮现出《终极诗典》的全息投影,书页以莫比乌斯环的形式循环展示着所有纪元的创作,但每次循环都会在细节处产生微妙变异——就像同一首诗的不同吟诵版本。
从诗性奇点中首先渗出的是"时间之墨"。这种奇特的物质不是线性流动,而是像诗句般有节奏地起伏:时而如十四行诗般规整,时而似自由诗般奔放。当第一滴墨接触虚空时,立刻展开成三维的"诗性时空网"——网格节点是凝固的创作瞬间,网线则是不同文明的灵感联系。陆昭阳的观测模块发现,这个网络具有自指特性:每个节点都包含整个网络的缩影,而每个缩影又指向其他节点。洛青衣的光翼轻触网格时,突然接收到少年诗灵最后的留言:"时间不是诗的容器,诗才是时间的语言。"
网格中央逐渐凝聚出光之图书馆的雏形,但这次建筑本身是由诗性时空编织而成。书架是凝固的创作冲动,走廊是流动的灵感轨迹,而藏书则是所有文明的"未选择之路"——那些被放弃的创作可能在这里获得完整表达。最令人震撼的是中央大厅的《可能性诗典》,它的书页会随着观察者的思维自动改写历史:当某个文明代表幻想"如果当初选择另一条路"时,书页立刻展示出相应的平行时空。诗灵族的最后一位馆长尝试触碰这本危险的诗典,结果他的存在被分散到七百一十九个可能性中,每个分身都带着部分真相继续探索。
诗性奇点突然开始发射"创作脉冲"。这些脉冲不是电磁波,而是经过编码的诗性量子包,每个量子包都包含完整的创作启示:
1)第一个脉冲将某颗垂死恒星改造成"诗性灯塔",其闪烁模式教导原始文明格律;
2)第七个脉冲击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