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各种教育思潮如实用主义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等纷纷涌入中国,与本土教育思想相互激荡。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教育家立足中国国情,积极探索本土化的教育改革之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独特的思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致力于提高平民素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则试图通过教育复兴乡村文化,他们的实践和思想丰富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宝库。
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思想在继承传统与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课程介绍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与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创新与突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课程关注当代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如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国际化思想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展现了中国教育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态势。
课程目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多重提升
深厚知识积累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教育思想简史》,硕士生能够全面掌握中国教育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熟知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教育家的生平事迹、教育着作、教育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学生不仅了解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还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文化根源和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构建起完整的中国教育思想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学术研究能力培养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的一手和二手研究资料,包括古代经典教育文献、近现代教育家的论着、学术研究论文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读、分析与整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学术研究方法,去挖掘、梳理和解读教育思想。例如,学生需要从古代典籍的晦涩文字中提炼出教育家的核心教育观点,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同时,课程鼓励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对各种教育思想进行评价时,不是简单地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