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管理智慧源流:《中外教育管理史》本科生课程
《中外教育管理史》是一门旨在带领本科生深入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管理发展脉络的课程。它跨越时空界限,梳理中外教育管理理念、制度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经验,为理解当下教育管理提供深厚的历史根基与多元视角。
一、课程核心内容
(一)中国教育管理史
1. 古代教育管理的起源与发展:课程从中国古代教育管理的源头讲起,追溯夏、商、周时期的教育管理形态。那时,教育主要为贵族服务,官府掌控着教育大权,即所谓的“学在官府”。详细阐述这一时期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内容的规定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职责。随着历史演进,春秋时期私学兴起,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分析私学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组织、师生关系管理等方面与官学的差异。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在教育管理上也各有特色,探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管理思想,如儒家注重道德教育与礼仪规范,墨家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等,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当时及后世的教育管理实践。
2. 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体制:深入研究秦汉至明清时期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体制。秦朝统一文字、规范教育内容,对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分析太学等官方教育机构的管理模式,包括招生、教学、考核等环节。唐朝国力强盛,教育管理达到新高度,介绍其完备的学校系统,如国子监对各类学校的管理,以及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导向作用。两宋时期,书院兴起,探讨书院独特的管理模式,如自主办学、学术自由、注重学生自我管理等特点。明清时期,教育管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分析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 近现代教育管理的变革:阐述中国近现代教育管理在内外因推动下的深刻变革。鸦片战争后,西方教育思想传入,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了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研究洋务学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与局限。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教育管理思想及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举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起近代学制。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在动荡中继续发展,介绍蔡元培的教育管理理念及北大改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