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拓展课程研究范畴:教育实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拓展了《教育法学》的研究范畴。从传统的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从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场景不断出现。例如,研学旅行、老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诸如研学活动的组织规范、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立与管理、职业培训市场的监管等新的法律问题。这些新领域的出现促使《教育法学》课程将研究范畴从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拓展到更广泛的教育领域,深入研究不同教育场景下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完善教育法学的学科体系。
(二)检验理论成果,推动课程理论完善
1. 验证理论的可行性: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法学》理论成果的重要场所。课程中所传授的教育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是否符合教育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有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例如,关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和制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能够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对学校治理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如果在实践中发现理论与实际存在差距,就需要对理论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 发现理论的局限性: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往往会暴露出《教育法学》现有理论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教育法学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或解决。例如,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跨国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冲突和协调问题,传统的教育法学理论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可能存在不足。这种实践反馈促使课程研究者深入思考,开展进一步的理论研究,突破现有理论的局限,推动教育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三)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1. 增强学生实践体验:教育实践场所为本科生提供了将《教育法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教育法律在现实中的运行情况。通过参与学校实习、教育调研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观察教育行政机关的执法过程、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纠纷的处理等,将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加深对教育法学理论的理解。例如,在学校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参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了解如何将教育法律规范转化为学校的具体管理规定,增强对教育法学实践应用的感性认识。
2.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