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厌世的天才,即便李博士的研究课题再合雇主的胃口,李博士本人也很难从沈晓睿这个入口通过,继而进入雇主的视野。
\n
沈晓睿了解自己的雇主,她喜欢招揽愿意改变世界的人。识别这样的人很难,不仅要看她做的事、说的话,还要有一些非常不经意间展现的……属于创变者的特质。
\n
两亿报价让沈晓睿正视了她先前只当做卖家的李博士。
\n
她对自我的认知十分清晰,包括自身的价值、项目的价值、对手的价值。
\n
其实在梁教授给出初步分析之前,沈晓睿便隐隐有所察觉。
\n
李博士会让这些价值互相对抗,她甚至让自己也作为对抗的元素。
\n
真正促使沈晓睿大费周折将李笃从项目持有者转为创始人乃至所有者,是她在报价后那状似无谓的一句话:
\n
——“不会是最好的企业家。”
\n
但会是最好的研究者,科学家,或者创变者。
\n
沈晓睿有种预感,李博士会在某个领域大放异彩,也许就是她现在的课题。
\n
因此,对李博士的评估才如此繁琐、全面。
\n
两次谈话下来,梁教授推测李博士有一个很不美好的童年。
\n
而她的对抗是在保护自己。
\n
原生家庭和悲惨童年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两大诱因,很难讲是近年的科普宣传强化了这种印象,致使越来越多的人不耻于暴露性格弱点——毕竟可以将性格弱点归因于二者。
\n
又或者,它们真的能让人的灵魂变得残缺。
\n
手机再次震动时,李笃蓦地移开视线,双手扶上膝盖,准备起身。
\n
沈晓睿在心里叹了口气,她沉默了太长时间,这给了对方不太好的信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