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正因如此,任何变革都必须迅速展现出卓越的成效,否则就会遭遇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反对。人们不需要听失败者的解释,也没有人愿意倾听改革受阻的理由。
\n
想要服众,唯一的方式就是拿出足以让所有人信服的战绩!朱慈烺对于“莫里斯方阵”的基本编制并不陌生。
\n
在西方,这种战术体系历经多年演进,已被证明是可行的。而明军方面,经过多年训练,亦已具备推行此种战法的基础。
\n
刘世杰在此基础上,结合明军士卒的特点,进行了诸多调整,使其更符合东亚战场的实战需求。然而,朱慈烺心中也有自己的忧虑——军阵的演变,绝非照搬某个国家的经验就能成功。
\n
若是盲目生搬硬套西方军阵,只怕最终只会落得“东施效颦”的笑柄,甚至导致战场上出现致命失误。从瑞士方阵、到西班牙方阵,再到莫里斯方阵和古斯塔夫方阵,每一次战术革新,背后都有火枪技术的进步作为支撑。
\n
这不仅是长枪兵逐渐被火枪兵取代的过程,更是战争形态从冷兵器向火器时代转变的见证。而明军的战术改进,亦不能脱离这一趋势。
\n
朱慈烺沉思片刻,缓缓道:“刘世杰,朕听闻你改进了军阵编制,使火枪兵、长枪兵和炮兵的协作更加紧密。这点很好。但你可知,有的的战法虽有效,却未必适合我们?火枪、长枪、炮阵的搭配,如何在明军的体制下发挥最大优势,这才是关键。”
\n
刘世杰连忙拱手,躬身答道:
\n
“陛下所言极是!属下亦知,莫里斯方阵虽强,然其所依赖者,乃是欧洲火枪的精准度与射速优势。而我大明火器虽已精进,但火枪兵尚未完全取代长枪兵,战法上自然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属下在编制上做了一些调整,使长枪兵、火枪兵相辅相成,并引入四磅炮进行战术支援。”
\n
朱慈烺微微颔首:“不错,战术革新不能脱离实际,若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