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拍脑袋的空想。”
\n
他微微顿了顿,环视四周,继续道:
\n
“当然了,论军事素养,他们之中大多数尚难与你们相提并论,甚至相距甚远。若是连你们都想不出的战术,他们自是不可能独自摸索出来。然而,他们每日与士兵共同训练、厮杀,对基层战力的变化最为敏感。正因如此,他们的意见往往能为你们提供灵感,使你们的思考更契合实际战况。若能借此契机,发掘出几个天赋卓绝的将才,那便是意外之喜了。”
\n
此言一出,张煌言深以为然,躬身道:“陛下圣明!属下也曾思索,古往今来,名将辈出者,往往并非只凭出身或师承,而是从战场之中磨砺而来。若能广开言路,将各层级军官的经验与智慧融汇一体,定能使大军愈发强盛!”
\n
朱慈烺微微颔首,目光继续放在眼前操练场上的士兵。前方,操练仍在继续,列阵、变阵、冲锋,每一道军令皆如臂使指,展现出一种极为成熟的军队素养。
\n
“很好。”朱慈烺的语气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军队之强,非一日之功,亦非单凭朕一人之力可成。今后,参谋部务必继续推行此法,广纳战场之经验,不断改进操练之法。待到大军真正整合成型,天下任何敌手,皆不足惧!”
\n
在朱慈烺的主导下,明军正在推行一项全新的军制改革,意在充分调动各级军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军中潜藏的人才。从旗队长至千总,每一位军官皆需定期总结自身在操练、战术、军务管理等方面的发现,并以书面形式上报给营官。
\n
由此,明军的“识字班”也应运而生,最初便是从军官阶层开始推广的。这一机制不仅是鼓励士卒学习文化的手段,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淘汰与激励。汇报内容的采纳情况,以及相应的奖励与升迁标准,都会在军中公开张榜,防止徇私舞弊,确保公正透明。
\n
这无形中给所有军官施加了压力——若无法识字,便难以完成汇报,而若不能按时提交汇报,不仅影响职务晋升,就算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也无法弥补这一缺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