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总而言之,安史之乱中李隆基父子以及朝中上下的一系列操作属于有识之士连夜辞职隐遁的那种(比如与李亨少年相识的那位知交兼智囊李泌)。
\n
杜甫好不容易当了官,举荐人却是这么一位人物,后半生为何会颠沛流离就很容易理解了。
\n
如果可以只骂人不承担后果,倒也不失为一种美妙人生。
\n
杜甫很矜持地说道:“我也不是全都骂,该夸的时候还是会夸的。”
\n
霍善道:“没事,只要你骂得够多,后世人看到你那些歌功颂德的诗文也会原谅你的。”
\n
杜甫:“……”
\n
这小孩的嘴巴刺别人的时候怪好听的,刺自己的时候听起来怎么这么难受呢?
\n
我确实写过不少歌功颂德文章没错,但这也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你看李白那么洒脱一个人,他逃脱了这个命运了吗?
\n
没有!
\n
只要想自荐求职,根本没有人能避免这种事!
\n
一大一小天南海北地闲聊着,不消半日便抵达了奉先县。
\n
杜甫一家老小寄居在这个地方,家中林林总总有八/九口人,家里家外都得他妻子杨氏操持。
\n
早年的杜甫也算是出生于官宦之家,生活十分优渥,足以支持他到处游山玩水、广交朋友,一直浪到年近三十才成婚。
\n
成婚后这十余年他们夫妻俩已经生了好几个儿女,而他的仕途却始终没有着落,杜甫心里也是很着急的,着急到他到处写诗求人引荐,可惜辗转十年依然没有任何人愿意提拔自己。
\n
临近家门,杜甫忽然顿足,远远地望着妻儿寄住的地方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